我也分析过一此写得不很好的语体文,发见文章既写得不好,声音节奏也就不响亮流畅。它的基本原因当然在作者的思路不清楚,情趣没有洗炼得好,以及驾御文字的能力薄弱。单从表面看,语体文的声音节奏有毛病,大致不外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文白杂糅,像下面随意在流行的文学刊物上抄来的两段:
夷的垄山多半是在接近村寨的地方,并且是树林荫翳,备极森严。其中。荒塚累累,更增凄凉的成分。这种垄山恐怕就是古代公有墓园的遗风。故祭垄除崇拜创造宇宙的神灵外,还有崇拜祖先的动机。…
他的丑相依然露在外面,欺哄得过的无非其同类不求认识人格之人而已。然进一步言之,同类人亦不能欺哄,因同类人了解同类人尤其清楚。不过,有一点可得救的,即他们不求自反自省,所以对人亦不曾,且亦不求分析其最后之人格,此所以他们能自欺兼以欺人……
这些文章既登在刊物上,当然不能算是最坏的例子,可是念起来也就很“别扭”。我们不能像读古文一样拖起调子来哼,又不能用说话或演戏的腔调来说。第一例用了几句不大新鲜的文言,又加上“增”“故”两个作文言文用法的字,显得非驴非马,和上下文不调和。第二例除掉杂用文言文的用字法以外,在虚字上面特别不留心。你看: “无非……而已……然…。不过……即……所以……亦……且亦……此所以……兼以……”一条线索多么纠缠不清!语体文的字和辞不够丰富,须在文言文里借用,这是无可反对的。语体文本来有的字和辞,丢着不用,去找文言文的代替字,那何不索性做文言文?最不调和的是在语体文中杂用文言文所特有的语句组织,使读者不知是哼好还是念好。比如说,“然进一步言之,同类人亦不能欺哄,因同类人了解同类人尤其清楚”一段话如果写成纯粹的语体文,就应该是:“但是进一步来说,同类人也难得欺哄,因为同类人了解同类人更加清楚。”这样地,我们说起来才顺口,才有自然的节奏。
其次,没有锤炼得好的欧化文在音调节奏上也往往很糟,像下面的例子:
当然这不是说不要想像,而且极需要想像给作品以生动的色彩。但是想像不是幻想而是有事实,或经验作根据。表现可能的事实,这依然对现象忠实,或者更忠实些。我们不求抓住片段的死的事实,而求表现真理。因为真理的生命和常存,那作品也就永远是活的。……
春来了,花草的生命充分表现在那嫩绿的枝叶和迷乱的红云般花枝,人的青春也有那可爱的玉般肢体和那苹果似的双颊呈现。…
作者很卖力气,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但是这样生硬而笨重的句子里面究竟含着有什么深奥的道理?第一例像是一段生吞活剥的翻译,思路不清楚,上下不衔接,(例如第一句“而且”接什么?“可能的事实”成什么话?作者究竟辩护想像,还是主张对现象忠实,还是赞扬真理?)音调节奏更说不上。第二例模仿西文堆砌形容词,把一句话(本来根本不成话,那双颊是人的还是青春的?)拖得冗长,念起来真是佶屈聱牙。从这个实例看,我们可以明白思路和节奏的密切关系,思想错乱,节奏就一定错乱;至于表面上欧化的痕迹还是次要的原因。适宜程度的欧化是理应提倡的,但是本国语文的特性也应当顾到。用外国文语句构造法采运用中文,用不得当,就像用外国话腔调说中国话一样滑稽可笑。
我在这里只是随意举例说明声音节奏上的毛病,对所引用的作者并非要作恶意的批评,还请他们原谅。语体文还在试验时期,错误人人都难免。我们既爱护语体文,就应该努力使它在声音节奏上比较完美些些,多给读者一些愉快,少给责难者一些口实。这事要说是难固然是难,要说是容易也实在容易。先把思想情感洗炼好,下笔时你就当作你是在谈话,让思想情感源源涌现,力求自然。你在向许多人说话,要说服他们,感动他们,当然不能像普通谈话那样无剪裁,无伦次。你须把话说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要斩截些,有时要委婉些。照这样办,你的文章在声音节奏上就不会有毛病。旁人读你的文章,就不但能明白你的意思,而且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笑貌。 “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你于是成为读者的谈心的朋友,你的话对于他也就亲切有味。
这篇文章是接着《咬文嚼字》写的,谈的是读书作文时也应该注意声音节奏, 因为声音节奏与意义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分开,而且有时声音节奏表达的意义要大过字词的联想的意义。要体味文章的声音节奏,非借助大声的朗读不行。这几年来,在语文学习中,朗读一直受到重视。可是,也一直有两个错误的倾向需要纠正:一是把朗读简单地当作疏通文章字词句的手段;一是过于强调朗读的“表演性”。这两个倾向都忽视了要通过朗读来把握文意与体会语言美这些方面。
请仔细朗读文章中引用的文段,看看作者评述得是否有道理;从你的作文中挑选出一两篇,大声读一读,看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
①选白《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韩退之、苏明允………皆从古人声响处学]语出《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③[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语出韩愈《答李翊书》。原文稍有不同。 ④[刘海峰]即刘大槐( 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海峰是他的号。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代散文家。著有《海峰先生集》《论文偶记》。 ⑤[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思过半矣]语出《论文偶记》c)原文稍有不同。 ⑥[姚姬传]即姚鼐(1732-1815),姬传是他的字。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代散文家。⑦[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语出《尺牍·与石甫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