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还“活”在人们的口头上,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故事并非宣扬迷信,而是教人如何为人……
大山上有座寺庙, 寺庙里有个老和尚。山脚下有条小溪, 溪边住着一户人家: 一个小伙子和他的母亲。这母子俩,田无一分 , 地没一垄,靠卖柴为生。小伙子每天清早上山, 砍回一担柴来, 再挑到镇上换回些大米或油盐, 以此度日。
有天晚上, 下了一夜暴雨, 第二天清早, 小伙子起来一看, 发现架在溪上的小木桥已被水冲掉。他知道,这座木桥虽小, 却是人们必经之路,没了桥, 山里的人出不去, 山外的人进不来,碰上急事就更麻烦,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修桥的担子。他上山砍树,下水打桩, 又扎桥架, 又钉桥板, 足足忙了一天, 才把小桥修好。由于修桥,那天小伙子没能上山砍柴, 也就无柴可卖, 因此母子俩两顿无米下锅,只得以野菜充饥。
都说“好心有好报”,可是小伙子做了这么件好事之后还不到一个月, 竟得了急病,因无钱医治, 抛下娘亲, 撒手西去。
庙里的老和尚得知这一消息, 便赶下山来, 为死去的小伙子超度,还给小伙子的娘一些接济, 他对老人安慰道:“人死不能复活, 你不必过分伤心。你若是真的疼爱你儿子,可将他右脚小趾咬下,妥为保管,也许二十年后还能母子相会。”老人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办了。
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年,那小伙子的娘孤苦伶仃,苦撑苦熬了二十个春秋,已经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日子更艰难了。
一天下午,老和尚下山对这白发老太说:新来了一位知县,他是你儿子,你可拿着当年从你儿子脚上咬下的小趾前去,便可母子相认,快去吧。
白发老太听完老和尚的话,也不管是真是假,更顾不得山高路远,拄着拐杖,赶到县城,找到县衙,见了知县,呈上脚趾,说明来意。知县觉得奇怪,自己生来右脚缺一小趾,除了父母,没人知道,她这脚趾又是从何而来?知县接过脚趾,进入内室,脱去鞋袜一对,呀,怪事,竟然连伤痕都互相吻合,丝毫不差,天衣无缝!知县深感奇怪,便将白发老太留在衙内,盛情款待。
知县从白发老太嘴里得知她失子、咬趾、认子都是老和尚指点,更觉奇怪,就立即进山,拜见了老和尚,恳求老和尚告知缘由。老和尚说:“你前生是白发老太的儿子,二十年前,为了修复溪上那座小木桥而断粮一天,积了阴德,所以你托生转世,科考得中。”
知县对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回县衙后,马上大办筵席,当众认母。事后他又想:我前生只搭了一座小小的木桥,今生就当上了县令,要是我从现在起多修一些桥,多筑一些路,广积阴德,来世岂不更加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于是他当即下令:加收捐税,广征民夫,修桥筑路……
县官开开口,百姓吃苦头,今天要掏钱,明天要出力。桥,造了一座又一座;路,筑了一条又一条。县令骑着马四处一看,心里非常高兴。这天,他来到山上的庙里,对老和尚说:“师父,一年来我为百姓修了三十六座桥,筑了七十二条路,你看我积了多大的德,来生该有何种报应?”
老和尚笑而不答,拉着县令来到山门外,遥指山下问:“你看见什么啦?”县令答道:“我看见有一人赶着驴车在路上跑。”和尚说:“那就是你的来生!”
县令一惊:“什么?我前生搭了一座小木桥,今生就当了知县;如今我修了那么多的桥,筑了那么多的路,来世反而成了赶车人?”
老和尚淡淡一笑,纠正道:“不,不是赶车的人,而是拉车的驴。”
县令大惊失色:“那是为什么?”
老和尚不紧不慢地道明了真相:“你前生修桥,出于行善,而自己受苦,所以今生当了县令,这叫‘善有善报’;如今你修桥筑路,为的是积德图私,你加收捐税,强征民夫,闹得鸡飞狗跳,百姓叫苦连天,哪有什么德可言?来生只能变成驴子拉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恶有恶报’!”
县令一听,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