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大儿子讲的故事:像你说的那样,全村人住在一条船上,住在一间大房子里,就像一家人,那多好。“房子好住,街坊难处”,以前住的都是老房子,一家一家全挤在一起,房挤得紧,心贴得近;现在可不同了,老百姓都住上了一幢一幢工房,路宽了,人远了;楼高了,情淡了……
那天在火车上,我听一个东北采购员讲了这么一件事:
那采购员不久前碰上了动迁,搬进了五楼的两室一厅,本来是喜气洋洋的事,不料却遇上了两个叫人头疼的邻居。
先说楼下这家。每天晚上,采购员一家三口,刚把桌椅摆好,准备吃饭,楼下就响起“当当当”的声音,那是在敲暖气管子,而且每天那个准时劲就别提了:他们六点半吃饭,楼下六点半敲;他们七点吃饭,楼下七点敲。起初,像是用木棍之类的东西敲,声音有些沉闷,后来像是用铁器敲,一声紧似一声,声音清脆响亮。有几次,采购员的儿子在小北屋看书,一听到敲暖气管子的声音,就放下书本说:“又开饭了,这比学校的下课铃还准时。”
生活在东北的人都知道,住楼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敲暖气管子,是楼上楼下相互之间最简便、最原始的抗议方式,采购员气极了:哪得罪你们了,整天敲丧钟似的没完?有几次他想冲下楼去评理,他妻子却是好脾气,说:“算了,碟大碗小,难免磕着碰着,只当是人家提醒咱们别忘了吃晚饭。”
好在楼下这家敲暖气管子只是在吃饭前,敲几下就没动静了,可楼上这家就让人无法忍受了:这家人像是有怪癖,整天好像拿了根棍子捣地板,“咚咚咚”,从这屋捣到那屋,就像盲人探路似的。采购员的妻子有心脏病,怕动静,弄得好几夜没睡好觉,无奈之下,采购员只得准备换房搬家了。
就在这时,楼上那家突然没动静了,一连半个月静得出奇,采购员好生纳闷,他妻子说:八成是搬走了。采购员夫妻俩高兴极了。
从此,采购员一家头顶上的声音消失了,仅有脚下的声音还按时响起。采购员想:他不嫌累就让他去敲吧,反正吵的也不是我们一家,因为暖气管子上下贯通,一个楼层敲,全单元都响。于是,采购员打消了换房的念头。
这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楼上那家的衬衣吹落到采购员家的阳台上,采购员就拿起衬衣,匆匆上楼,他要借此认识一下楼上新搬来的那家好邻居。
敲响房门后, 一个年轻妇女开了门, 采购员送上了衬衣,年轻妇女连声道谢,并热情地请采购员进屋坐坐。
这家小两口看来新婚不久。那男的不如女的有礼貌,他坐在椅子上没站起来,只是让女的给采购员搬凳子。采购员接过凳子往地上一放,发现凳子落地时竟然没有一点响声,翻过凳子一看,哇,原来四只凳脚上钉上了厚厚的橡皮,难怪在楼下听不到一点声响,采购员忙说:“你们想得真周到,遇上你们这样的好邻居真是福分……哎,你们是什么时候搬来的?”
这时,那男的脸色显得很不自然,他说:“大哥,真是对不住你们,我们已经搬进来三个多月了……”
采购员大吃一惊:三个多月,那就是说和自己差不多时间搬来的!
那男的从椅子背后拖出一副木拐杖,那拐杖接触地面的一头,绑着厚厚的布团,已经成了两个大布球。
男的轻轻地拄着拐杖走过去,从柜子里拿出香烟,递了一支给采购员,说:“你们家刚开始敲暖气管子时, 我们还吃不准什么地方得罪 了 你们, 后来才想到可能是我们弄出了响声打扰你们休息了……我不久前出了车祸, 只好用上了这该死的拐杖, 拐杖拄到地板上就‘咚咚’地响, 我就把拐杖缠上布条, 又给所有凳子钉上了橡皮, 没想到还是吵了你们……”
采购员听了涨红了脸:“不不,那暖气管子……不是我们……哦,是我们……”他说不清,更坐不住, 像逃一样地离开了那家邻居。
回到家里, 采购员把刚才看见的、听到的告诉了妻子,两人一想,这才明白。原来,采购员一家吃饭之前搬桌移凳、走来跑去,响声很大,于是楼下的邻居便敲暖气管子抗议,这敲管子的声音又传到了楼上,楼上以为是楼下采购员一家有意见,于是便在拐杖和凳脚上一次次地绑布条、钉橡皮……
唉,只知道锣是一面响,不知道鼓是两面敲呀!当天,采购员便把吃饭时用的桌子、椅子、板凳共三十二条“活动腿”,全都做了“包装”。这天吃晚饭时,暖气管子没响,他的儿子纳闷地问:“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采购员和妻子都偷偷地笑了起来……
房子的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这一夜,小丁家里的灯很晚很晚还亮着。在这万家灯火之中,多少老百姓圆了房子的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