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宋年间的故事。传说徽宗赵佶是个风流皇帝,终日不理朝政,除了吹拉弹唱,吟诗作画,就是游山逛水, 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哪儿道士多就往那儿跑。上行下效,举国信仰道教成风,和尚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流落四方,乞讨为生的很多很多。同时,道士欺负和尚的事儿也经常发生。
这天,一个和尚跑得又渴又饿,他啃了几口冷馒头,便到路边一个小茶馆里讨茶喝。此时天气正热,店里茶客很多,只有靠近窗口的地方还有一个空位儿,但是不巧得很,偏偏那里坐着一个道士。
这道士是个算卦的,旁边靠着个“铁嘴神卦”的布幌。他一边喝茶,一边还想兜点生意,捞些钱花花,一看突然来了个衣服褴褛的和尚,和他坐在一处,心里就有几分不高兴,但也不好发作,眉头一皱,歪点子来了。他“呼”地站起身来,指着窗外喊道:“都来看,都来看,那是谁的驴子,让狗把耳朵咬掉了。”
他的话顿时引起一阵哄笑。和尚也听出来,是在暗暗骂他“秃驴”,便冷笑一声,说:“倒是(道士)那条狗该杀!”
道士碰了个钉子,不由恼羞成怒,指着和尚的鼻子破口大骂。和尚当然忍不下这口气,跳起身来,一把抓住道士的头发,“噼哩叭啦”左右开弓,揍了他几个大耳光。道士哪肯示弱,也来抓和尚的头发,和尚头上可没那玩意儿,他心里一急,抱着和尚的脖子,“吭哧”一口把对方的鼻子给咬了下来。
掌柜一看两个人打出血来,连忙喊来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推到门外。于是,两个人便拉拉扯扯到县衙告状。
县官是个草包,花钱买来的捐班出身。一听有人击鼓,连忙升堂,指着下边喊道:“谁是原告?有何冤枉?”
和尚说:“老爷,我是原告。你瞧,他把我鼻子咬掉了!”
县官说:“道士,你怎么把他鼻子咬了?”
道士说:“老爷,那是他自己咬的。”
县官又问:“和尚,你自己把鼻子咬了,怎么诬赖道士呢?”
和尚说:“老爷,你想想,我自己怎么能把自己的鼻子咬了?咬得到吗?”
道士说:“老爷,他站地上咬不到,搬个小凳子站上去,还能咬不到吗?”
县官一听,心想:是啊,鼻子、嘴巴就离那么二指远,站地上咬不到,站凳子上还怕咬不到吗?真相大白,这官司不用再问了。他拍拍惊堂木,喊道:“大胆和尚,自己咬掉鼻子,还花言巧语欺骗本县。来人,把他押进大牢。道士无罪,下堂去吧。”
案子就这样结了。县官摇头晃脑地回到后堂,向太太说:“今天可断了一桩清白官司。”太太问他是什么官司,县官便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太太一听,点着他的额头说:“傻家伙,又错了,谁能把自己的鼻子咬了?”
县官说:“他站地上咬不到,站在凳子上还能咬不到吗?”
太太说:“你站桌子上试试。”
县官也真听话,跳上凳子上了桌子,扯着嘴巴拼命往上啃,累得满头大汗还是啃不住,这才知道上了道士的当。气得吹胡子瞪眼直嚷嚷:“衙役们,快把那道士给我追回来!”
县官气咻咻地从桌子上爬下来。太太看了看他那副可怜相, 不由心疼地说:“这个道士真该打!”
县官又乐了:“还说我是傻家伙呢,这回咱俩可想到一块了.,我也说那道士该打。”
太太白了他一眼:“打他多少板儿?”
县官拍拍脑门,说:“你怎么尽给我出难题儿?我知道打他多少?要不,这个官司你断吧。”说着,摘下乌纱帽就往太太头上扣。
太太急忙拦住,叹了口气,说:“那怎么行,咱们还用老办法,你在前边问,我在屏风后边听。我伸出一个巴掌,你就打他四十板儿。”
县官说:“记着了。你伸出一个巴掌,我就打他四十板儿。打完了呢?”
“我把巴掌翻过来,你再打他四十板儿。”
“记着了,翻过来,再打他四十板儿!”
“去吧。可别忘了。”
这时,两个衙役已把道士押了回来。县官一见,火就不打一处来,站在大堂喊道:“道士,你可知罪?”
道士说:“老爷,不还是那件事嘛,他站在凳子上……”
县官一拍桌子:“胡说!老子站在桌子上都咬不住!给我狠狠地打!”
衙役们答应一声,把道士按在地上,回头问道:“老爷,打多少?”
县官转身一看,屏风后面伸出一个巴掌,就说:“打他一巴掌。”
衙役们不敢不听,扒掉道士的裤子,狠狠打了一巴掌。
躲在屏风后面的太太知道县官把暗号给忘了,气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一巴掌就一巴掌吧,错处就打错处来,只要打得多,那道士也知道疼,我多翻几下就是。所以,又把手掌翻过来,伸了出去。
县官回头看了看,向着堂下喝道:“太太说了,把道士翻过来!”
衙役们忍着没敢笑出来,抓着道士的两条腿,把他翻了个仰面朝天。
太太本来就有个肚疼根儿,一看堂上闹得乱七八糟,免不了旧病复发,捂着肚子揉了起来。县官往屏风后面一瞧,以为又是在暗示他,马上回头喊道:“太太说了,把道士的肚子揉揉!”
太太气坏了,喊又不敢喊,指着自己的鼻子想说:“我是那个意思吗?”县官一看,眨眨眼睛又喊了起来:“太太说,把道士的鼻子也咬了!”
太太气得跺跺脚骂了一声,转身跑进了后堂。县官急了,一边追一边嚷道:“大家千万别动手,太太要自己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