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太懒惰(一)

为人太懒惰

人生下来是要创造财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和智力,懒惰是对自身资源的巨大浪费,即使天资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开发和利用,仍然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和业绩,这样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和做人的乐趣。

 人类骨子里有追求安逸和享乐的本能,发展到极致,就是好逸恶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劳自律的传统,崇尚勤奋,反对懒惰,从而创造了智慧和财富。但是,懒情就像鸦片,一沾染上了,就容易上瘾,它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的斗志,腐蚀了我们的进取心。要戒掉这种精神之瘾,也需要足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懒惰,是十分恶劣的名声。自古以来,凡是沾上了懒惰、懈怠、散漫、好逸恶劳等等习惯的,没有一个好角色。像《十五贯》里的娄阿鼠,就是这样的人。懒惰,往往派生出好吃、嫖赌和偷窃等恶习,甚至发展到放火杀人。——许多文艺作品,就是这样刻画懒汉的。当然,懒惰的表现各有不同,对人的负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对人的影响从来都是消极的。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爬过一个小山岗;因为懒惰,人们不愿意去战胜那些完全可以战胜的困难;因为懒惰,有些人停滞不前,甚至今不如昔,只能望着勤奋者人冲在前面。

 懒惰是一种沉重而羞耻的精神重负。人们一旦背上了这个包袱,就会整天精神沮丧,无所事事,既不能享受劳动的乐趣,也享受不了劳动成果的乐趣,更谈不上幸福的生活。

 懒惰的对立面是勤奋。我们知道,才能靠勤奋积累,财富靠勤奋获取,事业靠勤奋打拼,奇迹靠勤奋创造,历史靠勤奋推动⋯⋯如果离开了勤奋,我们剩下的只能是两手空空,自取毁灭。

 人的天分都是一样的,机遇对人也是平等的。但是,有人最终走向了成功,成就显赫,但有的人却裹足不前,永远平庸。差别就在于,一个勤奋,一个懒惰。甚至,有的人天资并不如意,却靠笨鸟先飞的勤奋精神,不仅赶上比自己聪明和幸运的人,而且远远地走在前头。

  董遇是汉代人,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却不像浮华子弟那样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汉献帝兴平年间,为躲避战乱,董遇和他的哥哥远离家乡,投奔朋友。在朋友那里找到歇脚的地方以后,董遇和他哥哥便人山打柴,背出来卖几个钱,换一些粮食,借以维持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董遇仍然没有放松学习。每次出门,都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道:“又累又饿,还不歇一歇,哇啦哇啦的干什么!读书能饱肚子吗?”董遇听了,既不生气,也不泄气,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学有专长,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告诉人家:“先用心读吧!读上百把遍再说。”请教的人见他不肯讲解,不免有点失望。他解释道:“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上百把遍,边读边揣摩,总会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再讲也不迟。”请教的人说:“您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

  董遇听到人家喊叫没有时间读书,总是摇摇头,反问一句:“为什么不利用‘三余’?”

“什么叫‘三余’?”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冰天雪地,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黑古隆冬,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遍地泥泞,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呀!好好利用‘三余’,不就可以读很多书吗?”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