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要宽容(一)

待人要宽容

待人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时所不可缺少的,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反映。宽容可以容纳朋友,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把事办得更圆满。与宽容背道而驰的是斤斤计较和小心眼,其带来的后果必将是自毁出路,失去人心,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

 宽容,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和气度,既是人的性格,也是人的品德。私欲过重者不会宽容,志向不足者不会宽容,愚妄者不会宽容,个性小气者不会宽容。只有懂得做人之道的人才能理解宽容的价值。

 宽容是个好品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许多人把忍字写下来,挂在墙头,甚至文在手上,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或者把忍字刻在自己的身上,以志不忘。中国古人把“酒色财气”列为人生四戒,其中“气”就是动气和不忍让的意思。

 宽容是理智的抉择,是成熟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能养成宽容忍让的好习惯,那么他就会获得别人的钦佩和尊敬,也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心灵安抚。

 二战时,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10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内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了,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满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有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还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战争史上常有“激将”的战例,就是针对敌人的心理特点,故意用种种计谋使对方大发脾气,使其失去理智的判断,从而掉人早安排好的陷阱中。

  三国时,魏将司马懿在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时,他料定蜀军粮草匮乏,不利久战,因此坚壁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使激将法,派人将妇女的头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讽刺他缩头藏尾,如妇人所为。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