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东吴共同抗曹。那时,孙权部下除了周公速和鲁肃外,都主张和曹操讲和。于是诸葛亮便用他的口才,和所有的吴国臣将辩论吴国应出兵助蜀汉以拒曹魏的理由。
在诸葛亮和大家相见的时候,吴国的谋士张昭率先发难:“我是江东没有才能的人,不过听得先生高卧在隆中,自比管仲、乐毅,可有这样的话吗?”诸葛亮笑着说:“这只是一个极小的比喻呀!”张昭又说:“近来听说刘备三顾茅庐,幸得先生相助,仿佛如鱼得水一般,想席卷荆州。如果一旦被曹操消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诸葛亮知道张昭是吴国第一个有名的谋士,现在应该先说服他,就回答说:“我以为取汉中的土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夺取同宗的土地,所以竭力推辞不取。但是刘琼不懂事,误中了奸臣的诡计,暗自投降了曹操,这样就使曹魏更加猖獗了起来。此刻我们的主人在江夏屯兵,自然别有所图,这等事你们又怎能知道呢?”张昭说:“照这样说来,先生的言行岂不是矛盾了吗?你是自比管仲、乐毅的,可是管仲在齐桓公那里做宰相使齐国称霸天下,乐毅帮助弱小的燕国也夺取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这两个人真是英雄大才。先生现在既然帮助了刘备,应当替生灵除害、剿灭乱贼反臣才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刘备在没有得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现在得了先生,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连安身之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诸葛亮微微一笑,回答说:“俗话说,鹏程万里,燕雀焉知鸿鹊之志。比如,人害了重病,当先饮以粥汤,服以和药,而使脏腑调和,形休渐安;然后才可以治以猛药,服以肉食,从而病根可除,人命赖以救治。不这样做,徒想用猛药来挽救生命,岂不是妄想7.刘备寄留在刘表那里,兵不满千,将也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几个,这正和人害了重病一样子。而新野那山僻小县中,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刘备在那里也不过是权以容身,说不上想坐大。
可是,即使这样,博望坡一战,我们火烧曹营,使曹军心胆俱裂。我以为管仲、乐毅的用兵,也至多这样罢了。汉高祖曾屡次被项羽打败,但垓下一战,最终成功;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一定计谋的,不是靠夸口逞舌可以收效的。”这一段话,是抓住了对方的弱点,予以暴露,使张昭再没有话可以回答。但另外一个谋士虞耀却又应声说:“如今曹公屯兵百万,大将千员,吞并江夏即在目前,你觉得怎样?”诸葛亮听了,微笑说:“他虽拥兵百万,但都是袁绍、刘表的乌合之众,何俱之有?”虞耀冷笑说:“兵败地失,现在正想向人求援,还说不惧吗。”诸葛亮说:“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又怎能敌百万残暴之众,现在据守夏口,这是等待机会哩。如今江东兵精粮足,且地势有长江的险要,但臣将们却都还要使他们的主子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的耻笑,从这里看起来,刘备真是不害怕曹贼了。”这是抓住对方的弱点所在,加以批驳,使他们无法对答。正在这时,步骘又插嘴说:“孔明先生也想学张仪、苏秦的口舌,来游说东吴吗?”诸葛亮反问说,“你以为张仪、苏秦只是辩士,但你可知道他们也是豪杰吗?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都是竭力帮助别人的,和那些畏强凌弱的比较起来,真是完全下同。你们听了曹操虚言大话,便畏怯请降,却笑起张仪、苏秦来,岂不是可笑得很?”诸葛亮的反驳,是不是强词夺理呢?不,他是以对方的立场,驳斥对方的错误见解。这样,他又获得胜利了。
3.做好争辩的“善后”工作
不可避免的辩论结束后,做好辩论的善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你在争辩中失败了,而且败得其所,必须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胸怀。向真理低头并不等于向论辩者本人低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只能说你同他一样,对真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认识。在人格面前你们永远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败下阵来的时候,应该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辩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伟大。这在心理上足以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如果你在辩论中已见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气魄来,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二是巧妙地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自是彼此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和平的机会呢?
如果你因辩论的需要而已经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切不可为了一点点虚荣把旗帜挂在脸上。人在得意时,克制更是一种美德。争论结束后,给对方端一杯茶,笑言一句:“瞧我们像孩子一样,这么认真!”或轻松自如地转一个话题。请记住:争论是一回事,人际交情又是一回事。人性都有很软弱的一面,易被击垮也易被扶起,你只要说一两句得体的话语,便可恢复一个刚刚失去的心理平衡,让他重返愉快平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