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语言:让他人改变立场(一)

说服语言:让他人改变立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充当劝说的角色。需要说服的对象,有可能是父母、上司、顾客、朋友、应聘的主考官……甚至,当我们遇到歹徒时,还需要说服他放下“屠刀”。我们随时可能面临说服别人的情况,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方法,说服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劝说是对交际一方施加影响的一种交际形式。它试图运用一些语言手段影响人的信仰、价值观、态度或行为。你想去看电影,你的朋友想去唱歌,双方都会找出各自的理由说服对方改变原来的设想而接受自己的意见;你发现上司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决策,你想采取最适当的方法说服他改变其错误决定⋯⋯,这些都需要运用说服。在社会生活中,说服运用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

  因此,不论任何一项工作或任务,没有不需要去说服别人的。说服能力对交际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要做一个事业上的强者,就必须掌握劝说语言。

1.以理服人

  说服总是需要摆事实、讲道理来进行论证的,而论证的雄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的力量。严谨有力的逻辑能使对方无法反驳,甚至使对方心悦诚服。

  在劝说之初,先明确要改变对方的什么态度,然后再找出一些与这种态度相违背的、而对方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来发问。最后,被劝说者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两难推理中,要么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要么否定眼前这些事实。但既然事实无法否定,就只能改变原来观点了,于是就形成了自我说服。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对学习成绩不起作用,由于成绩总不理想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要劝说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可以先问他:“那一次你考试成绩有提高,不正是你努力后的结果吗?”“最近你改变了学习方法,不是顺利一些吗?”“这学期你总成绩不如上学期,不正是你没有上学期那么专心刻苦吗?”当他承认确实存在这些事实后,就会否定悲观失望的态度。

2.以退为进

  劝说,并不意味着一个劲地否认对方或据理力争。适当地退让和承认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一分为二地对待对方,对方也就更觉得你是通情达理的,也就愿意接受你的劝说,首先从心理上愿意听你的言论。

  如果对方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辩护理由,这时你不加分析地全然否定,会使对方感到不快乃至对立,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所以也会全然否定你的观点。在这个时候,作为劝说者,应能理解被劝说者的处境和主观想法,肯定和接受他的合理意见,并从他的角度帮他分析问题,这样才便于相互沟通。你想劝说一个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注意锻炼身体,他可能回答说工作太忙而抽不出时间。这时,你不妨承认,工作确实很紧张,体育活动也确会占去不少时间,但是通过锻炼,增强了体质,调节了大脑活动,不是更提高工作效率了吗?这样的劝说,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这个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你期望他接受一个较大要求,宜先从小要求让他接受开始,逐渐接近目标;而若你只期望他接受一个较小要求,为了使他无法拒绝,则可从提出个大要求开始,然后提出小要求作为让步的条件使他接受。

3.循序渐进

  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曾进行过一项实验。实验者挨家挨户要求各家主妇支持一项“安全驾驶委员会”发起的运动,并在一项请求以立法鼓励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一般人都可接受的要求,几乎所有接触到的主妇都同意签名。几星期后,实验者又来要求这些主妇在她们的院子前面树立一块不大美观的牌子,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尽管这是个人们不太情愿接受的要求,但这些主妇们因为以前已接受了第一个小要求,于是有55%的主妇又接受了这进一步的要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前没有被要求过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主妇,直接听到树一块牌子这个较难接受的要求,就只有不到17%的人接受。两种方式的效果相差有三倍之大。这项研究表明,当先说服被试者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后,被试者对随后的较大要求就有了较大的可接受性。心理学家把这种逐步接近的方法也称为“登门槛”术。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