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基础知识(二)

 化:通关,转化或化解之意,比如金木相战有水通关,则金木相战的局势则被化解,转而变成金生水,水生木的流通之势,这时的金不但不克木,反而生木的原神水,所以金就成了木之原神的原神。金就由木之敌变为了木之友。化也是五行力量转化的一种损益形式,也就是生克。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它总结出来的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与对立统一哲学思想是一致的。阴阳学说,不仅应用到各个科学领域里,而且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理论基础。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的产生,早在夏朝就已形成,这可以从《易经》中八卦阴阳交的出现而得证实。八卦中阴交一和阳交一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古书《连山》中,故《山海经》中有云:“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日《连山》;皇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日《蹄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这就是说,在夏朝就有《连山》这样的八卦书,而八卦又是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交组成的。所以阴阳学说,起源于夏朝是可信的。

  在此要顺便说明的是:目前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学说与八卦的关系及它们的原和演变过程,仍有不同见解。历史学家庞朴先生在《阴阳五行探源》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古代文化史论》)中提出:五行观念起源于商民族的龟卜,阴阳观念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的枚卜(即《楚辞》中所谓“筵算”),八卦则起源于周民族的笠占,可能即古籍所记载的“六念” (即念,后发展为“六艾”)。因此庞朴先生根据古籍中的蛛丝马迹而推测,认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主要是商、周和越楚等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到战国时期由儒家的孔子、樱下学派的邹衍等将三大文化互相渗透,而到汉朝的董仲舒才集大成而完成了阴阳五行学说与周易八卦术数全面结合的伟大工程。庞朴先生的文章论证严密,诚为有独到见解之佳作。不过,目前考古界、史学界对夏文化以及对《连山》、《归藏》等传说中的古代文化实际情况之研究部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实物资料也不足,因此,本书仍依传统的讲法将阴阳学说的起源时期定于夏时期。如果将来发现新的证据足以推翻传统的讲法,将阴阳学说起源时代推后,本书作者当然也应服从真理而修正本书的论点。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八卦是由阴与阳两种对立的符号组成的,也是由四组对立的符号组成八卦,再由三十二组对立的符号组成六十四卦。故《周易乾凿度》指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所以说,阴阳两种对立的矛盾,是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然而乾坤虽是两种对立的矛盾,但又是互相统一的。唯有这种统一,然后才能产生变化,生成万物,故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终。

 三、阴阳属性

 阴阳不但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然而,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即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颠倒,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的。

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划分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呢?《系辞》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良、坎、粪、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生万物,万物无不分为两性。

  《系辞》还有“天尊地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和“阳卦奇,阴卦偶”。凡是类似男、高和奇的性质的属于阳的范畴,凡是类似女、低和柔的性质都属于阴的范畴。

  四、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联系。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因此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五、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由于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系辞》有云:“月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所谓往来就是阴阳消长,白天变黑夜,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用日月、寒暑的变化的规律,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这种变化出现了反常,也就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