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西通志》记载,明初有窑20座,是专门负责烧制皇宫专用瓷器的官窑,规模最大时,有官窑五六十座。可是,御器厂早在清末就衰弱了,成为一片废墟,现在的珠山只是一个小山头。显赫一时的御器厂在哪里呢?历年的考古发掘表明,珠山并不是天然的山体,而是历代瓷片、窑渣等窑业垃圾堆积成的山头,最上层是清代的瓷片,最下层是元末明初的瓷片,所谓历代官窑,当分布在珠山周围。历年的考古发掘,已找到了元代,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等历朝官窑瓷片,出土了一批绝世之作,有一部分还是海内孤品,从而大大拓展了我们对元、明、清各代官窑瓷器的认识。
“瓷都”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根据《浮梁县志》上“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唐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已颇为发达,有“霍窑”、“陶窑”等名窑,烧造的瓷器色泽素润、莹缜如玉,被誉为“假玉器”,产品遍销全国,远销海外。宋代,这里窑场密布,瓷业极为兴盛,当时的名产影青瓷器,胎质细腻,造型秀美,纹饰繁富,釉色清雅,素以瓷质精良而冠绝群窑,成为最能代表高度发展的宋代制瓷水平的典型产品。这一时期生产影青瓷器的窑场多,产量高,其影响所及,远远超过长江地区而到达黄河流域,以至辽河地区。
元代将全国唯一的管理制瓷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局设于景德镇,改宋监镇官为提领,驻镇征税,兼管奉命烧瓷;当时建有专烧御器的枢府窑,民窑也随之增多,瓷窑林立,产量剧增。这一时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成就十分突出,已能烧造出清新高雅的青花瓷器和雍容华贵的釉里红瓷器,以及各种光洁美妙的高温色釉瓷器。明代皇室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烧制大量精美瓷器供历朝帝王御用。景德镇的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窑场林立,出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所产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
清代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丰富多样,生产的斗彩、古彩、粉彩、珐琅彩等富丽的釉上装饰瓷,成为举世瞩目的珍品,制瓷工艺进入到百花齐放、争妍斗奇的新阶段。
自汉代至清代经久不衰的陶瓷生产,为景德镇留下了许多古代窑址和大面积的古瓷片、古窑具堆积层;位于镇东南约5000米处的湖田窑址便是典型的一处。其中心区域现存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有700多年烧瓷的历史,保存有大批宋元时代的瓷器碎片和窑炉、古井、作坊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