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公元前2780年~公元前2280年),史称金字塔时代。第三王朝时,国王陵墓由土坯转为石砌结构,由“马斯塔巴”变为金字塔,开创了埃及建立金字塔的新纪元。
该王朝第一位国王宙赛在艾比杜斯建立了一座土坯的“马斯塔巴”陵墓,然后又在沙卡拉高地建成一座全部用石块砌成的陵墓。先在岩石上挖一口28米深的旱井,并凿台阶通到井底。井底每边长7米,建两室作为宙赛的殡室。两室之间有门相通,门上绘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书写的国王名字和谥号。殡室本身无门外通,只能以天花板上的一个圆洞作为出口,连通上面的房间。洞口用一块约3吨重的石块堵住,经一条20米长的甬道通往墓外。殡室四周有4条甬道,堆放各种随葬品。地下墓室建成后,在地面上盖第一个“马斯塔巴”(高11.48米),接着往上盖第二个(高10.95米)、第三个(高10.43米)、第四个(高9.92米)、第五个(高9.39米)、第六个(高8.89米),“马斯塔巴”越往上,体积越小。这样,墓的外形呈6层阶梯状,总高度为61.06米,故人称为“阶梯金字塔”。塔的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18米。它是最古老的石砌金字塔,但仍属过渡型,还不是名副其实的“金”字塔。
该塔竣工后,又在其周围修建了神庙、神殿和其他附属设施。庙内安放着宙赛的雕像,殿内竖有“卡”的神像。塔东建了一所供宙赛庆祝加冕30周年纪念仪式的神庙。塔南有祭祀用的宽阔庭院。最后,筑一堵高10.4米、南北长545米、东西宽277米的大墙,把全部建筑物围起来。
关于这座金字塔,未见古代文献记载。1821年,德国驻埃及总领事万·米努图里进入塔内,发现殡室里有木乃伊的残骸和刻着宙赛名字的石碑。他偷盗石碑,在运回国途中遇风暴,石碑沉没于地中海中。几年后,在殡室内又发现一些木乃伊残骸,经化验是宙赛的遗骨。1924年,埃及文物局组织挖掘,发现墓内堆放着3万多件石制家具、器皿和什物。
经历了4700多年的日晒风化,这座金字塔犹如暮年老人,它的躯体萎缩下瘫,皮肤松弛地搭拉下来,昔日明亮的石灰石已发黄变酥,人们再也不能入墓参观,但6层“马斯塔巴”依旧,雄姿不减当年。
第四王朝第一位国王圣法鲁(约于公前2680年登基)在国王陵墓建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他先在代赫舒尔南部建立一座金字塔,塔底呈正方形,底边长188.6米,高度为101.15米,底角为54°1’13″。但奇怪的是,当塔的高度达到49.07米时,角度减至43°21′,,这使它成为所有金字塔中独一无二的“弯曲塔”,或叫“长菱塔”。学者们寻求其原委,经计算,如果按底角的度数往上盖,塔的4个斜面将十分陡峭,塔的高度将超过200米。大概是建到近一半高度时,建筑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机立断往里收缩。此塔还有一个特点,具有两个入口,分别通往两个墓室。
此塔尚未竣工,圣法鲁又在代赫舒尔兴建北塔。北塔的底边长220米,稍短于胡夫大金字塔,但高度只有99米,因而显得平展,缺乏高大雄伟之感。此塔由地面按一个角度43°40′直砌到顶点,形成“金”字状。它被公认为埃及第一座真正的金字塔,成为后代国王们仿效沿袭的样板。此后所建的各塔,尽管其边长、高度、角度不尽相同,但外形都不离“金”字。
此后,社会动荡,政权不断更迭,金字塔建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圣法鲁去世后,其子胡夫在吉萨高地上建造了一座空前绝后的大金字塔,把金字塔的建筑艺术推向最高峰。胡夫的儿子卡夫拉和孙子曼卡拉也分别在胡夫金字塔旁建塔。
曼卡拉之子希斯卡夫不愿建金字塔,而复古仿效“马斯塔巴”,修建了一座别具一格的棺椁状陵墓,墓长100米,宽72米,高18米,人称为“法老马斯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