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河岸,他们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傍晚于西方隐去,周而复始;尼罗河年复一年地定期泛滥,植物一年又一年地生长。于是,他们想象:人同太阳、尼罗河、植物一样,生命不息,死后还会复生。
古代,通常把尸体埋在河谷两岸高地的沙漠里,由于当地缺雨干燥,气候炎热,遗体风化成干尸,经久不腐。人们在埋葬新尸时,发现保存完好的旧尸,这就使古埃及人确立了转世轮回的信念,认为死亡仅仅使人失去了昔日的活动能力,它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端。
他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人死不过是外观的死亡,人体内各种成分在另一个世界里仍具有生命。人体好比一只箱子,内藏以下几件东西:第一,“巴”,即灵魂,其形象为人头鸟身,它的面部与死者的面貌完全相符。人死后,它便脱离人的躯体,飞上天,但不时回来探望死者。第二,“卡”,又称“格林”或“第二身”,指人的隐身。它寓于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与人体同时诞生,两者一模一样。如果遗体保存完好,墓中死者雕像和随葬物完整无损,有人不断提供祭品,死者通晓冥国的法规,那么“卡”就会在墓内依附于尸体或雕像而生存下去,并能随“巴”上天化为神。第三,“艾核”,意为神性,表示死者的特性。人去世后,升天化作一颗星,装饰着天神的躯体。第四,“伊卜”,即心,意为“良知”。它给人以善或恶的品性,是人一生品行的唯一见证。人死后,它被放到奥西里斯神审判庭的善恶秤盘上过磅。
这些独特的生死观导致古埃及人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和建造比生前住宅还要坚实、宏伟的陵墓,以便复生。
公元前3200年第一王朝之前,尸体葬于一二米深的椭圆形或长方形沙石坑内,呈屈肢侧卧状,身上裹以芦席,旁边放置项圈、手镯、壶罐等随葬品。尸体用沙土掩埋,如同我国的坟堆,并竖立墓的标志。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国王墓穴位于开罗以南570千米的艾比杜斯(今索哈杰省巴利亚纳地区)。这里有第一王朝时期的王室墓地。国王墓一般为长方形大坑,坑的内壁用土坯筑成,坑顶架一排木头,上面铺以沙土。该王朝中期,墓穴扩大,间隔成数小室,中央为墓室,四周小室供放随葬品或作随从墓室。王朝末期,开始重视地面建设,用泥土搀麦杆制成的土坯垒成长方形状,墓顶为平台,自顶往下稍向外倾斜,从四面看均呈梯形,状如埃及农村宅前的“马斯塔巴”(石凳),故考古学家命名此种墓为“马斯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