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 “飞碟”现象

“飞碟”并不只是一种近代现象,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各种著述中,竟然也有不少关于类似的不明飞行物的记载。

清末画家吴友如所作的《赤焰腾空》图,就是其中的一例。

《赤焰腾空》图画于1892年前后,描绘了那一年南京市民蜂拥在朱雀桥头、竞相争睹空中赤焰的生动情景。画的题记中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隅,忽见火球一团,自西而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约一炊许,渐远渐灭”,人们“举头仰视,甚觉分明”。仅朱雀桥上的观者就不下数百人。吴友如在题记中还分析道:有人以为这是天上坠落的流星,但流星应该稍纵即逝,而这颗火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滞留了较长时间。有人以为是孩子们戏耍释放的灯火,但当时风向北吹,火球却转向东去。当时有一老人说火球出现时微觉有声,但后来又听不见了。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所谓的“赤焰”,既非流星,也非天灯,而从其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渐远渐灭等特征看,更接近于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飞碟”。

在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也记有一则例子。

嘉祐年间,扬州地区出现一个光球,在天黑时常可看到,最初它出现于天长县的陂泽中,后转移到甓社湖,以后又再转到新开湖中。几十年来,居民行人均常可看到。我有一个朋友住在湖上,一天晚上忽然看到这个光球离得很近,只见它好像打开一条狭缝,有明亮的光从缝中泄出,犹如横亘一条金线。突然,缝隙张开近半球,张开处白光如银,使拳头般大的光球耀眼得无法正视。它照得周围十余里的林木都隐约可见,就如太阳刚升起一般。远处还可以看到天际一片暗红,如野火所照。骤然间,光球像飞一般远去,沉浮于波浪之中,渐远渐暗地从视野中消失。

这段记录,自然不是沈括虚构的。从文字描述来看,我们也无法将其解释为流星、闪电等自然现象,只好将其归入不明飞行物的行列。

以上仅是我国古代众多类似记述中的两例,其余不再一一列举。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