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火星大坑中也常发现圆球似的“蒙古包”,这些“蒙古包”一般在圆圆的凹坑中央,它和尖峰坑不同的是,它是半球形的。那么这些凹坑是如何形成的?撞击形成的?不可能,陨石撞击怎么会撞出一个圆圆的“蒙古包”出来。难道这些圆圆的鼓包是试图钻入坑底又没有完全钻入的陨石?这种可能性也有,但是火星上的坑中“蒙古包”很多,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圆球状的陨石?
串珠”和“粗线条”
这些星球表面的凹坑也经常会连成串,像“串珠”一样,另外还有像一条条粗的线条似的沟槽,这些也是难以解释的现象。陨石怎么那么凑巧,撞出了一个挨一个均匀排列的串珠?而沟槽,有的明显能看出是多个坑紧密连成的串。
最值得研究的是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三上发现的一条13个凹坑连成的串,它看起来既像沟槽又像“串珠”。中间是一个较大的坑,两边呈直线排列,各有6个坑,并且从中间向两边,凹坑直径越来越小,看起来很是对称,每个坑中心都有个小突起。这样整齐排列的坑,靠自然界的陨石撞击来形成的可能性简直是零,且撞击理论也无法解释每个坑中央的小突起。
从来自火星的一些照片来看,“串珠”和“粗线条”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串珠”上的凹坑排列比较均匀,面有的“串珠”上的凹坑排列逐渐紧密,直至形成了看不清凹坑痕迹的沟槽。那么,可以认为,导致壕沟形成的原因与导致凹坑形成的原因相同。但形成的原因显然不是陨石撞击,除非上帝是在用陨石作为他的针头在火星上打印出他喜欢的网络图案。
到哪儿去寻觅陨石?
关于这些凹坑形成的陨石撞击理论一直让人费解。若这些凹坑是撞击形成,还有一个明显而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凹坑内部或周围都是光滑整洁的,没有任何陨石碎片或碎屑,凹坑边缘也没有任何碎石从凹坑滚出的痕迹?即使有些陨石在撞击的瞬间熔化了,也不可能整块陨石瞬间都熔化了,只是接触撞击点的部分会熔化,陨石还会在撞击的瞬间碎裂而崩开,凹坑附近还是应该布满陨石碎屑。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陨石就在坑底,只是日积月累的灰尘把陨石覆盖了,或者陨石速度太快了,直接就钻入土壤中爆炸了。那么把这些凹坑剖开,看看横切面就能一见分晓了。若凹坑是撞击导致的,那么坑底层的土壤就会被闯入的陨石搅得翻天覆地。但是卡西尼号探测器从土卫四发来的照片显示,土卫四上的一个凹坑被竖直的沟槽切成了两半,坑底的上层是一些浅颜色的物质,下面是一些深颜色的物质,两层物质之间有清晰的分界线。这说明陨石并不曾进入坑底搅乱土壤,那么陨石藏到哪里去了?
看来这是一个不小的谜,可以说月球、火星、木星的卫星以及土星的卫星等许多星球上的撞击坑都找不到撞击它们的陨石。也许,这些凹坑根本就不是撞击形成的,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是谁在这么多星球上挖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坑?
火星“蓝莓”的启示
2004年1月25日,探测火星的机遇号在火星的一个凹坑附近发现了散布在附近坑壁上的小球,它们是蓝灰色的,与砖红色的富含铁的火星土壤形成鲜明的反差,看起来就像一颗颗蓝莓,因此它们被叫做火星“蓝莓”。这些“蓝莓”好像是从火星士壤或岩石中长出来的。
随着机遇号的继续探测,它又发现了大量的火星“蓝莓”。这些“蓝莓”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光谱分析,科学家发现这些小球原来是赤铁矿被熔化后又疑固形成的。赤铁矿是一种富含铁的矿物,是小球附近土壤的组成成分。难道这些“蓝莓”是这些土壤被熔化了又凝结成的?那么是什么使这些土壤熔化了呢?太阳照射的热量肯定不够,陨石撞击的热量有可能,但不可能只是撞出精小的“蓝莓”来。那么还会有什么因素会使土壤熔化呢?
在对火星“蓝莓”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作了许多假设,但却不能解释“蓝莓”形成的原因。后来,科学家突然想到了电磁能。在电磁作用下,物质分子振动剧烈,物质会快速升温,这与电磁炉中的饭菜升温的原理是一样的。也许这些“蓝莓”就是太空向火星地表放电形成的。
实验室的电弧杰作
可是在火星地表放电袭击赤铁矿真的会形成“蓝莓”吗?这需要验证。在实验室,科学家用电弧冲击赤铁矿(火星土壤的主要成分),果然,赤铁矿在电弧作用下熔化了,液体一般以球形状态存在,待温度降低,熔化的赤铁矿凝固后,就形成了火星上的那种固体小球,形状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熔融的赤铁矿凝结成的,只是那些小球与火星“蓝莓”颜色不同,大小也有所不同。颜色不同也许是大气成分和放电的温度不同导致的,实验室小球比火星“蓝莓”小,也许是因为实验室电弧放电范围小的原因。
科学家的这次实验很有成果,因为他们还得到了小型的“蒙古包”形的坑。在电弧作用下,土壤会形成凹坑,同时凹坑中的土壤熔化,形成了坑中的圆鼓包,只是它们相对于火星上的都很小。那么,若是大范围放电,是否可以在富含赤铁矿的区域制造出火星上那几千米的大型凹坑内部的“蒙古包”?很有可能。目前,科学家正呼吁有能力的研究机构,用大面积的高能量电弧冲击赤铁矿来观察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坑中“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