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叫“人无完人”,其实人们也不喜欢“完人”。这就像挑选玉器一样,完美无瑕的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人们甚至会认为那是伪造的,而稍有瑕疵的却更能博得人们的喜爱,因为不完美的东西更有人情味。所以,不要把自己打磨得光洁无瑕,要学会让更多的人走近你——张鸣《健康时报》
韩寒不读书,咱们凭什么读韩寒的书?
作家是需要读点书的,不读书是成不了一个好作家的。记得当年汪曾祺先生曾反复告诫青年作家要多读点古人的书,多读点外国的书,还要多读点民歌之类的东西。他说现在的作家语言很糙,那些个小说看上几句话就觉得没文化。我想汪曾祺先生的话一定会让一些作家心里发虚,因为他们都不怎么读书,即使读也没有读到汪曾祺读的那个份儿上,所以汪曾祺一亮招,他们便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赵勇《太原日报》
大学要教无用的知识
其实,真正决定你踏上社会后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是性格,而性格恰恰是无用的东西陶冶出来的。一个反证是,我们大概都有体会,读不读大学,对收入和生活状况影响很大。很多工作,没有大学学位,根本不让申请。但大学里成绩好不好,似乎与毕业后的成就关系不大。说明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所谓的有用知识。有用技能的用途早已被规定;而无用的知识,正因为其无用,才能有无法预测的大用。—吴澧的BL0G
没礼貌的21世纪
从一个角度看,“优雅社会”对个人自我有很大的压抑甚至扭曲;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优雅社会”强迫每个人缩小自我、体贴别人,却也替生活保留了一些平静、平安与平和。
20世纪都在强调自我开发与自我解放,自我不断扩大的结果,到21世纪就造成了不只是“优雅社会”的消失,就连“优雅社会”的概念也不见了。尤其是网络文化兴盛造成社会进步“匿名化”,躲藏在暗处不受监督的情况下,我们不再觉得需要去限制、规范自己的思考、言论甚至行为。——杨照《当代美文欣赏》
因为成人所以童话
麦兜和麦唛,波莉安娜,小王子……很多很多小朋友眼神明亮地聚集在它们周围—能够真实透彻地被理解,被表达,被心爱,被悲悯,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然而比他们眼神更明亮的是他们的长辈,这些攘攘红尘中身不由己地跌撞,打磨,踟躇着的人们,如终于遇见春水的坚冰,轻柔地,震撼地碎了,化了,流了那纤细而天籁般的脆响,是僵硬太久灵魂的喜极而泣。
——新浪读书频道
这一天,书香弥漫全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馈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张璐诗《新京报》
放弃高考未必就是“无奈
重庆市涪陵区有541名高三学生今年3月放弃了高考报名。(《新京报》3月24日发评论反思:放弃高考为何成了无奈选择?)难道放弃高考就一定意味着是“无奈选择”吗?这么多高三学生放弃高考,其背后的动机未必完全相同,人们没有必要认为这一定就是坏事。客观上,许多人能够放弃高考,表明在现实生活中,高考不再被看做是唯一的出路。假如个人读大学困难太大,在别的方面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放弃高考有何不可?
——邓清波《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