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贺家臣
水浒拳属于北少林派之一,所谓水浒拳,是指其中大部分套路咨皆为梁山好汉所传,有一百单八串拳之称。据说水浒七十二天罡,每人有一绝招,合成七十二擒拿法;三十六地煞中每人有一绝技,合成三十六跌打法;它结合了各家的武功精华,形成了独有的一种拳术。笔者曾习此拳技,得知片鳞只爪,现将水浒拳简介如次。
关于水浒拳的源流,上溯元、明,多不可考,至清朝雍正时,当时的御前侍卫乃河北人,(姓名不详)习此技。咸丰时,有卫辉府人候老丽师承水浒拳技、他便是御前侍卫的第一个传人。光绪二十七年又传至殷通。殷精于内外功夫,因其动作轻灵,人誉“赛猿猴”。殷挟技南下商丘、于城一带、有贺丕折、贺丕占、贺丕铃、赵剑候、杜明告,王渊广等从其学艺。殷通的活夹内功颇有特色,至今传为美谈。
贺丕钎与商丘镖局王金升、韩学恩切磋武艺,结好至交,使拳技光大。贺丕钎的高足弟子显卫君侨居美国关岛,今年回华时,年七十有六,尚有功力,不显衰老,其曾游美国、越南、老挝等国,与人较技,皆应手而扑,实赖水浒之拳技。郭俊志以七十四岁高龄,于19 84年参加商丘地区传统拳械表演奏时,他的双拐博得好评。
水浒拳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拳术套路,又有器械套路,既有单练,又有对练。套路短小精悍,没有花架,朴实无华,注重实战。其拳法紧凑,劲力精巧,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单练有水浒燕青拳、水浒二郎拳、水浒一百单八串拳、劈山拳、劈闪拳、大跳拳、金龙探爪拳、通背拳、短打拳、拆短打拳、九头枝子拳等二十余路。对练有蛮步拳、挂活拳、扑虎拳、鹞子穿林拳,三人对练等。
器械练习有:燕青单刀、水浒双刀、青龙剑、孙膑双拐、二郎棍,大力、梢子破抢、走马换枪、黄膘锏破枪,双拐破枪、单刀破枪、三节棍破枪、单刀破双枪等。
水浒拳的特点,动作朴实。“拳打一条线”,屈伸来往皆在一条直线上。动作明快有力,没有花招。运动起来具有“起如风,落如松”的特点,强调快攻猛打,连琐反应。在朴实的动作中能体现出“旋劲”,“寸力”,动作明快有力。
水浒拳的整个套路,速度与力量的结合,紧密无疏,动作要求快如疾风,力量勇爆刚强,起落轻巧稳健,身法自然。出手不离胸前,提膝紧扣合裆。上手贴身护体,出如钢锤,收若钢钳。发劲沉长,旋转拧发。出脚行步,送胯合裆,“前脚稍横后脚顺,横顺相扣钉子劲”屈膝扣足,五趾抓地,腰为轴,转速快,开合相间,放长击远。
行拳要求落地生根,步伐沉实稳健,气沉丹田,气力合一。上体挺胸塌腰,下肢沉实稳健,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内外相顺,应重威严。
拳谚云“出手大多对上身,手足到时方为真,一式三手方称妙,手肘膝腿鬼神惊”。这就说明了身体的一处起动,百节相随,身法中正不歪不斜,配合整齐不紊不乱。全身的结合无有不动,远则手足上中下,近则肩肘背膝胯“,协调整齐全身贯串。
水浒拳在技击攻防战术方面百有着实用价值。单练如同双练,明理知法是其关键,故称,“技击之道,用术诡诈,学有定数,用无定法。”研练者如临敌,出手如交手,要有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勇气,如:怒气填胸无坚不摧。
克敌制胜要知对方长处,避其精锐,认其短攻其虚。练水浒拳则要求眼明手快,一式三发,一发即至,手足齐到拳肘交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得机进手,得势发力。变在他前,手在他先。在战术上提倡快攻猛打,远则手足,近则肘膝,处处可发,处处可用,“远了便上手,近来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来便加膝。”出招迅速以威加于敌。 练水浒拳要求临阵迂敌随时拆招,该打即打,该摔即摔,该擒即擒,该拿即拿。技击之道要顺其。自然,知己知彼,巧妙用力,所谓:“避实就虚眼要真,缩身潜入似猿奔,纵横之妙多变化,指力可摧八百斤”。临阵要全神贯注对敌要勇如猛虎,干脆果断,疾速得妙,出手似箭。总之,水浒拳对强身自卫都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