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少林与太极》刊物中,见到施道儒的文章“王芗斋大成拳就是意拳”。此说似乎已成定论,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予自幼习武,至今四十余载,武林界朋友颇多,从未听到武术界有此人物。定论之说,未免滑稽。至于大成拳与意拳之区别·予在拙作《大成拳实作绝技》一书中,早巳说明,为了使后学正视正听,学有选择,现再进一步加以说明。大成拳是先师晚年在北京所创,其理论基础是先师晚年所著的《大成拳论》。该论“总纲”的首句中,就写道“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先师在创立大成拳时,当时在北京的《实报》上,这样写道:“记者久未与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晤面……”同时该报中还载有“记者采访大成拳宗师云云”。而始终没有提及到王老是意拳大师,或大成拳就是意拳。意拳是先师早年在上海所创,其理论基础是先师早年所著的《意拳正轨》(此书香港李英昂先生巳重新编著出版)。
再有,《意拳正轨》的功法内容,除有定慧之论,周天之说,五行拳之论述等等。几乎没有大成拳功法的痕迹,而大成拳中的站桩、试力、试声、实作要领及精神内炼等诸多功法,正是大成拳的基础,大成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不论在拳理上,还是在具体功法上,意拳和大成拳都有“质¨的区别。
二问:在“王芗斋大成拳就是意拳”一文中,施引用《大成拳论》“ 中的“……而友人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佥以大成二字名吾拳,欲却之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以此是否说明王老创大成拳与本意相违?
答:此可说明王老在拳学上虚怀若谷的精神。还可说明王老在晚年教授大成拳功法时,友人才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他在昔年创意拳时,从没有提出友人练意拳时有甜蜜和愉快的感觉。更能说明只有芗斋师在晚年时才有可能集各家拳术之长而创立欠成拳。在昔年王老武友如云,所遇拳家万千,且结交名宿亦多,为什么没有人建议他自创大成拳呢?因他昔年时与他晚年时相比,毕竟是见闻不广,拳技亦有差异,原因就在于此。假设先师在初出茅庐之际,也有人建议他自创大成拳,他也许会断然拒绝,而不会“听之而已了”.!
三问:据“王芗斋大成拳就是意拳”中说,王老在技击上定姚宗勋为接班人,是否如此?
答:此说不但毫无根据,而且对中国武术尚欠理解,内家拳主张养生与技击是一整体,何而分开而论。王老一向主张“学术为公有之师”,反对封建式的师徒关系,对此他在《大成拳论》中有“若叩头三千,呼师八万,而于学术根本茫然,是究不知其师之所在也”。并且在该论中还有“解除师徒制之榷商”的专篇论述。师徒制尚且反对,岂能还有定接班人之事!王老晚年时,对于稍有造就之材,无不躬亲传典,耳提面命,而对于泛泛之流,大都派往姚先生处学习。听我启蒙老师杨德茂先生曾言:“杨绍庚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求教于宗勋的!¨因王老晚年时是因材施教。又因王老晚年时,只有姚先生寓居北京,且又是入室弟子,故姚才有机会替王老辅导一些后学之人,其实在王老的弟子中,出类拔粹者甚多,如尤彭熙。、韩星桥、韩星垣、张恩桐、王冰奎,李永宗、杨德茂诸先生等人。只是当时有的久居外地,有的因家计困难,不能为王老代劳而已。
四问:有人说王芗斋先生是研究学术的学者,创立大成拳,武林中自成一派,便有伤学者风度,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王老确卖是研究学术的学者,当学者研究学术到达一定高深境界时,自然形成自己的流派。试观中国武术史上,流派甚广,各有高深独到之处。难道这些流派创始人,都是有伤学者风度!所谓流派是指其在某种学术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而言的,武学如此,文学亦然。如国画中有“南张北齐”之不同,书法中有欧,柳,颜,赵等八家之各异。就是戏曲中也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各自流派,季不‘用说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学者了。来问对“学者风度¨四字尚欠理解。
五问:有人说你是杨德茂,李永宗二师的弟子,在大成门中居第,三代传人,不知然否?
答:杨、李二先生是予的启蒙老师,后经杨师引见列王老家中,与王老一名弟子切磋武技而获胜,王老见予年少老成,随收为关门弟子,当时有王老长女王玉贞及杨德茂,何镜平先生在场。现王玉贞女士及何镜平先生健在,此可做,为明证。退一步说假设真如来问所言,我是王老第三代传人,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探求的是真实学术,不是论资排辈。再退第二步说,予在大成拳中既不是第二代,也不是“第三代传人,而是第五代、六代传人这又有什么呢!予向来把这问題看得无足轻重,予以为关键在于是否能真正的把大成拳继承和发扬下来,这样才有价值!试现孟子并非孔予第二代传人,庄子也不是老子的门生,但因孟子能继承发扬儒学,故后人称儒学为“孔孟之道”。庄子同样因能继承发扬道家思想,才有“老庄哲学”之并称。释迦佛有随身弟子十人,称为佛门十哲,但在佛学上反不如维摩诘之在家居士(见佛说维摩诂经)。 再有,姚宗勋先生初学于洪连顺先生,后洪带领姚同拜于王老门下,那么姚先生是否也应居于第三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