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 王锡安
《武林》1984年第l0期,刊登了王夫夫同志的《气究竟是什么》一文,(以下简称《气》文,读了以后,受益非浅。作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气”的实质加以探讨,这就更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但文中涉及到中医理论一些论述,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以及武术爱好者,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仅就以下几个问题,恳教于王夫夫同志。
1、“气”究竟是什么呢?《气》说:“乃能量也。”我认为,不管是中医所讲的“气”,还是气功所讲的“气”,在中医学看来都是物质。这在浩如烟海的中医书籍中,几乎是随手可取的。近的不必说,远的则如秦汉时代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成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一书,就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的生成是来源于自然的一种叫“气”的物质。又说“天食(音义均同饲下同),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需从自然界中摄取营养物质。我们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这种吐故纳新, 不都是物质在进行活动吗?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气功者所发生的“气”进行探测,已初步证明气是一这微粒流①。把“气”仅看成是“能量”的说法,其实是本末倒置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离开物质谈什么能量和功能那是唯心的。换句话说,所有能量的产生都是消耗物质的结果。人体的新陈代谢过一程,是消耗物质与物质生化以及产生能量的过程,而不是消耗能量的过程,同理“人体脏器运动”作功,固然“需要消耗能量”,但应看到这些能量的由来乃是各种食物化生的结果,并非是无中生有。而中医所讲的“气”;包含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来,就是蛋白质、糖以及脂肪的这类物质,该文的欠妥之处,就在于把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未能搞清楚,《气》文说:“古人讲气功, 常用“炁”字。意思是,无形之火。因而古人也就把“气功看成是一种无形之火”。中医理论中确实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可以理解为火是气的极端表现。通常讲,“一气之下,火冒三丈”,都可以看作火是气在极端情况下的一种表现。既然气是物质,那火也必然是物质。同样理由,作气功便是“气”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或者说气功就是由“气”这种物质所产生的能量,而不是什么“能量的传递”。马列主义认为;世界上只有物质的运动,而没有无运动的物质。做气功成功的人感到有“气”的运行,正说明这是物质的运动。 能量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而已言.因此笔者认为,该文由于对气本质认识的欠妥而导致对气功的认识也是欠妥的,这是二。
《气》文说,中医针刺原理就是施术者“把自身的能量通过针体转嫁到患者体内”,从而使患者得到能量补充,为此医生便“用力推斥捻针”。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医生,(不单纯是针灸医生)在给病人施术时,绝不是什么“用力推斥”,相反总是轻手轻脚地,以期尽量减少病人疼痛。以针的补泻,也不单是手指“向前,向下,用力推斥捻针”就是补,而手指“向后,向下,提拔用力和就是泻。须知,针刺的补泻是一个专门的学问,方法多样,增如捻转补泻,提插朴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同时,还要考虑当时的环境,如:年龄、体质、时间等。为什么通过针刺能治病呢?这正是目前全国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科研难题。就是对经络实质的研究问题。现在大量事实已证明的是,通过针刺,某些病人(如感染者)体内的白血球,吞噬细胞能大量的增加,而另有些病人(如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球则相对减少。如果说病人的“能量”是医生输入的结果的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不仅违背了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认识论。而且对这些白血球等的升高和降低是解释不通的。很显然这些东西难道是医生通过针刺输入的吗?故文章的不足又在于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缺乏应有的认识,这是三。
总之,文章对有关“气”的实质探讨是好的。这不仅有助于中医的发展,也一定有助于武术,特别是气功的发展。以上几点意见,除就教于王夫夫同志以外,尚请海内外诸同道指正。 注①顾涵森等:气功“外气”物质基础的研究——微粒流的初步实验结果,《自然杂志》1979年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