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健身为至重

张大为

先师吴斌楼常说:“少年习武正当时,中年习武未为迟,老年习武莫推辞”。

先师每天早晨在景山公园的拳场,则是中老年人及病号们的天下。

几年间坚持不懈的“铁杆”学员有全国政协委员赵君迈老先生、退休工人乔志深先生、天津某单位病休干部张维亨先生、某出版社编辑邵老太太、国防部大校张瑞琪、中校赵建中、王甲义、中学教师娄志云、中宣部某局局长钟沛璋夫妇等。

习武健身为至重

这些学员除钟沛璋夫妇、邵老太太习太极拳、太极剑外,其余的人都要学翻子拳,这也是很令人称奇的事。因为赵君迈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乔志深也已六十开外。张瑞琪和张维亨是近60岁的人。赵建中、王甲义、娄志云相比之下年轻一些,也已40上下。

先师对习武健身之道,有他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他曾作《练习分别要言》一文,在总论中说:

“习武得分男女两派。男派练法按晨昏(下午)两个时间。晨属阴,晚(下午)属阳。借用阴阳二气之灵。二气合,阴阳必舒,用功必尽矣。

练时要三分练,七分遛。练用筋骨之力,遛使气舒血活。有三不练,饭饱不练,饿腹不练,心烦不练。饭饱练武主伤气,饿腹练武主伤血,心烦练武主伤神.……“

先师特别指出:“中年人习武,贵在坚持。武功武功,每日实行。时间长短无关,每日得练,如一日休息,前日之功白用。老年人练武,应先遛,将身体遛活,然后才可练。最好不要用力,以舒通为本,运动而已”。“女子习武,十三岁以前与男孩相同。十三岁以后,则要求天天练习,不应中断。即在‘天葵’(月经)之期,可练八段锦、八法实拳,也不可停歇。而自习武初使,就应加刚求硬,才会有永久的功课随身”。“少妇习武要看体格,强健者,练拳随意,体弱者,坚持早晚各有半点钟练功即可。孕期五个月内,活动可以随意。五个月后,早晚要遛。遛时以心练武,步大小无关,走一步想一势,可保身体平安。老妇习武,必得每日晨在宽旷之地,最干静处,如有树木,最为相宜。来回遛上20分钟,再将身直立,哼、哈、叹、嗽数声,呼吸换气,吐故纳新。运动以散手、散式、散步为主。多遛最主健康。”

正因为先师有这许多关于习武健身的理论,所以他教起这些学员来也便很有系统和条理。

习武健身为至重

那些学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的人是一个组,完全按照太极的习练方法循序渐进。先师的太极拳是吴式小架,是向扣把兄吴子珍学来的,并得到武友吴图南的指点。由于先师是戳脚翻子的底子,腰腿功极佳,所以做起左右蹬脚、金鸡独立、海底针等动作来,甚为得心应手。至于“24式”、“32剑”则完全是从体委学习班学来的了。

而对那些不肯练太极,非学翻子拳的中老年学员,先师则亲自引领他们从“遛”开始,步步深入。

这些中年人中间,赵建中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来习武的初衷是因为身体有病。他当时住在地安内大街的军委大院里,上班在东官房。于是每天早晨景山一开门就来,7点多钟回家换军装去上班。他从1960年开始学习,一直至1969年调到新疆军区。9年间未离开过先师,到新疆后还经常来信索要武术资料和书籍。八十年代,他调回军委后从正师职的位置上离休,如今他已近80岁,仍在坚持练武。

赵建中学的东西很多,尤喜练剑和散手。无论练什拳械,他的功夫从未让人看出是半路出家的,都以为是幼功。每逢星期日上午,我们这些年轻人到场,他便和我们一对一地练,比有些年轻的师兄弟还强。

张维亨是个病号,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干瘦干瘦的。按说,他应当练太极拳。可他说自己性子急,练不了太极。于是就学了“三十二式冲拳”,自打学会这趟拳,他就不肯再学新拳。每天就是这趟“三十二式”,反复打,越打越精神。两年后,竟又回天津上班去了。大约在1965年,他退休回京,又天天早上到景山,还是那趟“三十二式”,直到文革中景山关门。

张瑞琪大校是深深领悟先师关于“遛”和“随意”的真谛的。他练拳让旁观者看来是“吊儿郎当”。不用力,姿势也不求到位,甚至有时还闭着眼练。但他坚持不懈。他患严重的高血压,曾长期休养,后来竟然上班了。他让我佩服的是他上班坐公共汽车。那时他住在吉安所。一次我上学与他同车,他在东官房下,我在厂桥下,他肩扛大校肩章,挤在公共汽车上特别显眼。偏巧一个佩戴上尉肩章的军官坐在靠窗的座位上,一见他,忙不迭地起立让座。他还不肯坐,说没两站就到了。那军官再三推让,他才坐下。真是平易近人的老革命。

他买了一把双剑,剑身黑油油的,刻着花纹,是一把古剑。可是剑身不长,也就二尺半左右。拿给先师看过,认为是把坤剑。先师说,这是过去王公贵族府里的小姐们喜武,找人专门定做的宝剑,估算至少有近200年了,因为鲨鱼皮的鞘已经比较破旧了。张大校甚为得意,从此练开了梅花双剑,但依然是随意得很。

习武健身为至重

老年习武者中,以赵君迈和乔志深二老为最。赵老是民主人士,在全国政协负责体育工作,提过不少有关发展体育的建设性提案。他是旧军人出身,年轻时即好武术。他每天总是夹着一根四尺来长的白腊杆乘公共汽车到景山来早锻炼,他喜欢练猴棍,很有功夫。他向先师学了不少东西。那时他已年过七十,雪白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文质彬彬,气质不凡。他非常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一次练完拳在景山车站等公共汽车,车到一个流里流气的青年猛推猛挤,把一个抱小孩的妇女从车门拉倒在地上。排在后边的赵老怒不可遏,一脚蹬上车门踏板,右手一个滚肘,将那青年摔下汽车,赵老也随之下车,扭住那人的胳膊,那人见惹了众怒,才乖乖地听了赵老训斥半天。

乔志深老先生是从退休后才开始接触武术的。他可成为老年习武成功的范例。

乔老也是喜动不喜静的人。因此,他不肯学太极,执意学戳脚翻子。要说也真是个奇迹,学武一年左右,他不仅能像年轻人一样的踢腿、打拳,还能翻跟斗、拿大鼎。先师也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便像教年轻人一样地教他。在六年左右的时间里,他竟学会了大翻子、燕青翻子等许多套路,还学了棍、枪。尤其是他还学会了九节鞭和走线锤,而且练得很好,甚至超过了一些年轻学员。于是,他便加入我们这些年轻弟子的行列,一块练基本功,一块打拳,直如老小孩。那时刚演完电影《乔老爷上轿》,于是大家便称他“乔老爷”。他嘻嘻哈哈欣然接受。

然而在六年后,六十六七的乔老爷悄然离去,在故宫神武门东侧的筒子河边开门收徒弟,后来又迁到工人体育场北门外收徒。这就有些做过了,我们都有些不以为然。但先师闻知并不着恼,反而说,锻炼身体嘛,多点人练有什么不好。

乔老寿至85岁时,依然运动如常。足以证明,老年人始习武,也能成功。

先师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技术、艺术、医术”三术并重的主张。他认为武术的技击作用已不是武术的主导方向了,但是,学武术不懂技击攻防,那是练不好武术的。因此,不能忽略技术因素。由于建国以来,武术发展着重在套路演练上,先师认为,无论是比赛还是表演,演练套路必须有艺味性,要体现武术运动的结构美、速度美、劲力美。这种艺术性绝不能变成花架子,必须有扎实的技术和功底在内。关于武术的锻炼作用,先师认为必须有利于健康。因此,他立主张锻炼方法要科学,对某些不利于健康的传统练法要予以取缔。尤其他对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妇女习武练功的程序与方法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观点,如前所述,而这些观点又在他的学员中得到了印证。足见,他的“三术并重”的主张,大有可取之处。 在先师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之时,当初随先师学拳、现已年近八十的原中宣部新闻局长钟沛璋同志对先师“三术并重”发展武术的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一代武林宗师”,以示怀念。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