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访谈回顾

曲建梅  编译

对不同的人而言,李小龙代表着许多不同的东西。有人把他看作极具天赋的武打演员,有人则把他看作真正的斗士和武术风格的创新者,也有许多人视其为哲学家和善于思考的天才。

最后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逝去”的访谈》中得印证。这盘录像带是唯一保存下来的李小龙生前访谈,其中包含着直接来自于他本人的真实的第一手的智慧。这盘录像带一经发行,观者如云。我们发现这与重再版的《截拳道之道》《The Tao of Jeet Kunedo》堪称姊妹篇,他在录像中阐述了书中的许多观点。那么,我们可以从《“逝去”的访谈》中得到哪些启示?喝干你的茶杯,然后开始用心阅读以下段落。

李小龙访谈回顾

武术观

武术界一直在讨论武术的风格与方法,但李小龙认为风格一说不容接受。他在《“逝去”的访谈》中指出,除非人有三头六臂,否则不可能形成新的武术风格。而在那天到来之前,无论美国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菲律宾人,生来就具有相同的基本器官——两只臂膀两条腿,一颗脑袋一副身。

李小龙接着说,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要锻炼。当你需要某一特定器官的时候,就会随心所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把训练的焦点集中在体能上,实际上这是提高武术技艺的关键所在。但许多习武者恰恰相反,他们依赖于那些指导有误的教练所传授的教义,盲从于个别武术风格中的招式招法。不是运用“无法为法”或“取胜为法”的思维方式,而是依赖于战略或某一程式。

如果成为某一武术风格或方法的机器人,那么他就从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变成传统的“奴隶”。当然习武初期,初学者应当专心听从教练的指导。几年训练后,就应该形成自己的武术观。具备了正确的基本功,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缺憾。

种族观

从李小龙“天下本一家,出身偶不同”的观点判断,他心里没有丝毫的种族偏见。当被问到他喜欢人们把他看作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时,他直述胸臆。他想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哪个种族而为人所知。他的种族观影响着他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们遍及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已故动作影星和至高武师的热爱和怀念。李小龙的声望和所受到的拥戴显然已跨越了民族和种族的界限。

李小龙访谈回顾

自我意识观

李小龙认为知识的获得终有个体差异。因此,初学者接受训练要学会通过运动来表达自己。无论愤怒、决心,或者其他。就李小龙而言,他是以斗志旺盛的形式表达了他的“人体艺术”。本能与自我控制的结合,不致偏于一隅,而会在自然与非自然之间寻找到完美的平衡。任何人在格斗中不可能像野人或疯子那样完全失去控制,而任何不科学的举动将会使他在精明的战术家那惹上麻烦。任何人也不会在采取行动或每次对抗即将发生的行动计划之前,事先作出评估。任何战术都是有缺陷的,也是不均衡的。习武者必须将两个不同的要素成功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没有周长的圆圈”。

李小龙在影视中的成功表现,是因为他扮演的是自己,或曰“忠实地表达了自己。”当要求他复述其中的台词片段时,他脱口而出:“让你的脑袋变空,像水一样—一无形无状。把水倒进杯里,它就变成杯状;把水倒进瓶里,它就变成瓶状;把水倒进壶里,它就变成壶状。水可缓流,也能急冲。让你的生生命如水吧,我的朋友。”

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话语,概括了李小龙大部分的人生哲学。这与《截拳道之道》中的一段词句交相辉映:“树立不合时宜的或僵硬的典范,只等于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笼子。而真理存在于典范之外。”

格斗如同人生,不要为程式所束缚。人生必然经历许多烦躁和苦楚,并在生活中冲浪,力图跨越而不是抵制面临的任何困难。让我们一起欣赏李小龙书中的一段话,它或许代表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要想变得不同,就必须意识到现状。无论这种不同是伪装的;还是心理的真正变化,它的实现都离不开自我意识。而那些对自己很不满意,并渴望获得新生的人,拥有的自我意识最少。”

相形之下,李小龙喜欢说“了解自我”。习武更重要的是做人,我们能否扪心自问? 李小龙传奇独一无二。他是一位伟大的演员和卓越的武术家,还将在武术和人生方面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被人们铭记于心。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