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斌 刘舜增
河北省任县邢湾镇,地处滏阳河、澧河等九河下梢,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长期的经济繁荣不仅使邢湾古镇—带积淀了深厚而悠久的商业文化,还孕育造就了一批蜚声武坛的拳师、镖头。清末民初的王其和先生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位。王其和字春山,生于清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3月),卒于1932年8月。他曾先后拜郝为真、杨澄甫为师,并融合武杨两家之长,创立了“王其和式”太极拳。他一生授徒甚众,刘仁海、王景芳被人称为“其和二高足”,亦常年活动于邢湾一带,终生授拳。
生于邢湾,长于邢湾的李剑方耳濡目染,自幼便对武术,尤其是对神秘莫测的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本村拳师卢玉海指点,十八岁时,李剑方从拳架到拳理,由入门到“懂劲”,就已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71年,由在武行中颇具威望的邻居长辈檀文堂(后为剑方岳父)引荐,李剑方开始得到刘仁海(字慈翰,1904-1982)先生的指点,并于1975年正式拜其为师。刘仁海先生授拳注重拳架。他所师承的“王其和式”兼具武式拳架底盘稳健、步伐灵活、简洁明快和杨式拳架舒展大方等特点。刘仁海为“王其和式”拳架的研究和流传推广付出了毕生精力,并要求他的学生注意学习研究正宗的杨式、武式,从根本上体验“王其和式”的形成渊源和特长所在。刘仁海先生更注重引领后学体悟拳理,讲究练用结合,一招一式皆详述要理及来历。李剑方悟性通灵,又肯下苦功,师父指点他皆能心领神会。刘先生谦和稳重的处世为人对剑方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快李剑方便在刘先生众门徒中脱颖而出,倍受师父器重。
1979年李剑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邢台柳行农校任教。在这四年期间,李剑方教课之余精心练拳,如醉如痴,并有充裕的时间常到师父家中求教,功夫大增。1982年夏,刘先生身患重病,剑方更是经常前去看望、照料师父。就在刘先生去世的前几天,李剑方又来探望,当时先生已卧床多日,枯瘦如柴,汤水不进。当他看到剑方时,忽然双眸一亮,慢慢地从床上下来,一手扶着八仙桌,颤微微地对剑方说:“练一趟……让我再看看。”剑方不忍心,练了十几式便停了下来。刘先生说:“刚才你的‘手挥琵琶’—式只有封守之意,尚欠进发之势。切记:太极拳每招每式都可封可进,可守可攻。”说完令剑方来试,剑方遵命进招,只见刘先生“琵琶”式一抖,竟发剑方贴于数尺之外墙壁上。刘先生觉出剑方不忍心用力,便命其用力再试,仍贴墙如故,且更甚。刘先生躺下来,将剑方叫至床边说:“太极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收放一体,周身无处不太极,此乃太极拳之精髓所在。”此种功夫若非口传身授,悉心揣练,断难得到。刘先生将其平生全部工夫悉皆传授,直至弥留之际,还为剑方等人亲传真功。众弟子莫不感激涕零。
1983年底,李剑方调到任县进入政界,并相继担任一些领导职务。1991年又调到平乡县任县长、县季书记等职。此间虽然公务繁忙,但他政务之余,从不间断练功。尊先师刘仁海临终所嘱,于1983年开始求教于姚继祖先生,并于1985年正式拜其为师。姚继祖先生为武式宗师李亦畲次子李逊之的高足,中国太极拳十三名家之一。在此,李剑方得到了正宗的武式真传,聆听了姚老师关于正宗武式太极拳理拳法的精深释义,理论水平和实际功夫均达到了新的境界。在姚先生的指导下,他撰写的《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传统太极拳功法概要》、《论太极拳功夫的“轻”、“松”、“空”、“静”》等理论仑文章在《武林》、《武魂》、《中国太极拳》等武术杂志发表,见解精辟而独到。并应邀为《武式太极拳述真》、《郝式太极拳》二书作序。他的这些文章得到了当代著名太极拳理论家吴文翰先生的高度称赞。李剑方亲聆了吴先生对一些武术理论的讲释和阐发,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武林轶事,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1986年,一位曾获全国散打比赛亚军的拳师在邢台一武馆应聘当教练,他遍寻当地武林高手,切磋交流。当与李剑方交手时,其平时灵活迅猛不知打倒过多少英雄好汉的拳脚,只要被剑方“粘”住,便进退不能自如,本事难以施展。他的老师—一中国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梅慧志先生闻知此事,在一次带队到武汉参加全国武术散打比赛返程时,特意从邢台下车,带领众队员到任县与剑方一晤。他二人彻夜深谈,尽情切磋,深感相见恨晚。梅慧志由衷地说:“想不到你身在政界,竟然有这样的功夫。我想把你引荐给我的师父王荣堂,我们能成为一师之徒多好!”王荣堂,中国八卦掌第四代名家,人称太极、八卦、形意、摔跤“四合一”,身怀绝技,尤善实战。王老为人谨,择徒极严,列入门墙颇为不易,可当他从北京来到任县见到剑方后,却感触颇深地说:“投袭名师难,收高徒更难啊。你这个徒弟我收下了。”王老在任县住下来,悉心教授李剑方八卦掌、吴式太极、形意诸拳,并手把手教其练实战功夫。自此,李剑方的击技水平和实战经验大长,后经梅慧志先生介绍,被北京市武协击技研究会特聘为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