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强调势法,不是不要用劲。正如强调用劲时,不是不要势。劲,是顺势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现,特指一瞬间,最用力的那一下。它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难以言传。势,是内劲的载体,没有势,劲就表现不出来。你把拳头握得再紧,放在腰间不靠“势”冲出去,或冲出去的最后不讲速度和质量,同样没有劲力可言。太极拳讲的劲、劲力特指内劲。它与势法本身的劲不是一回事。势的本身是动态过程,动态的人或物由于惯性,也会有“劲”,这是自然力,或称本力。例如你无意中撞倒了一个小孩,那是肢体的质量与一定速度的结合,它没有意念调动下的内聚力,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内劲,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劲”,同时便会很抉就收住、停下。因为“有意”与“无意”发出的劲是不同的。
在太极拳武练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势法中间用了最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紧、不放松,到了势结束时同样发不出最大的劲。所以太极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势中用力,而尽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最后发的劲也才越大。这就是练太极拳强调放松用意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太极“用意不用力”这一说法的来由。
放松是发劲的手段,不是目的。在太极拳文练体系的慢拳中,主要练形、意、气,不练劲法和发劲。其劲意仅仅是摆个样子,在意念上表示一下,并无实际劲力。这样不可能练出内劲,也不可能发出真正的内劲。例如,许多人知道或听说过野马分鬃与提手上势要发捌劲。可是,捌劲是什么样的,他们并不知道。普及性的慢拳很少有人会发劲,因为没有人教;即使有人教也极不容易掌握。因为这种劲只宜青年人学,中老年人如果没有长期练武功的基础,不仅学不会,还容易受伤。即使长期练武的人,到了老年也往往不敢轻易发捌劲,毕竞骨骼、肌肉、内脏的承受能力不同于年轻时。
练慢拳的朋友常常在推手时抱怨别人“顶”或“用力”,不仅因为本身功力不济,更重要的是不明白势和劲的关系及其应用。当年沈家仅练慢拳与人较技而不能赢,遂请杨澄甫到家中单传势法劲法,才悟出其中奥妙。不讲势的速度质量,不练劲法,想当然地要去化解别人,想不用力去发人,都是没有把握,也不可能实现的。
势和劲在太极散手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技击中,人们通常都喜欢用“招(着)”或用式。实际上招或式都是由不同的势来完成的。所以太极拳散手中有“挨着何处发”的说法。其实质并非专为“发”而发,而是依势发人而已。拿揽雀尾来说,在慢拳中主要用搠搌挤按四势,而在快拳中则含十三势全部势法。倘无实战经验,又不明白势的含义,死扣着招式不放,便会发现很难运用,甚至根本用不上任何一招一式。因为势是连绵不断的,如江河之奔流、车轮之行驶,是动作的过程。而招式重要讲起止,并以定式为标准。即以势在完成后的主要形式如,通常对野马分鬃一式,在动作的认定上往往不是以“起承转”为标准,而是以最后的定势发捌劲。可是在散手技击中,常曾在“起承”的过程中已将对方制服,用不上“转合”,即用不到发捌劲。再说,任何招式,其出手时极难辨出名称,加之在运用过程中的变化,就更难以叫人认定。以定式为标准就容易让人理解。前人说,说招破招,招招可破。这是经验之谈,说明任何招式都有用,又都可破。而“势”则难破,可谓势不可挡。倘能压住敌势,即可谓“夺势”,那功夫就深了,非常人可为之。太极拳手练的功夫,正是夺势的功夫。
要夺势,须知阴阳。阴阳不仅是理,也是法,是太极散手技击及推手的根本大法。阴阳在太极拳法中表现为开合。故太极拳谱中说:“太极拳法势出以开合为本。出手为开,开中有合;回手为合,合中含开。”所谓“阴阳合能打人”。不知拳法之阴阳开合,难得太极真艺。势起当陷以身为先,随之手足齐到,号称“七星”打人,谓之势。亦及以身法打人,不独以手法为强梁。以身欺人,过步夺势,直逼其根节,打人便毫不费力。这是太极散手奥妙真传所在,有志于太极拳散手者不可不知。太极拳之所以属内功型近身短打拳,便源于此。
太极散手无“格档招架”之说,而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讲“出手见红”。其实战,无论对方是何拳种,出何拳势,无不以拥势迎之。这是因为太极拳技法的根本特点是沾黏连随。拥势就是“沾”的功夫。沾住不丢便是黏。能黏得住,便能随能化能发。棚不是格挡,不是招架。格与架,是硬挡硬拦、太极拳法中没有硬挡硬拦的动作。因为硬挡硬拦不仅不易沾黏住对方,反而容易让对方逃脱,先失战机。比如一只篮球朝你飞来,若硬拦硬接:往往会反弹而脱手。技艺高超者都是顺来势而迎合。杂技演员顶坛子时,先将坛门抓住往上一扔,然后眼盯着坛子下落,待坛子落到一定高度,先按一定方法就势一蹲,坛子便既轻又稳地“停”在了头上。这是黏。搠与此相似。是迎,是接,是顺势的迎钽合,不是顶,不是挡;棚势合住便是黏。棚势在散手中可以充分表现太极拳后发先至的特点。它是在对方拳头接近或已接触到自己的一瞬间,并不退让,而是迅速转腰进身,迎对方中节,同时发劲,打其根节。吴式太极散手搠势有“转腰进身肩肘手”的口诀,就是指这个动作,俗称“着肉分枪”。在吴公仪与陈克夫比武拳照中充分体现了这个动作。当然,太极散手中的拥接与杂技演员练顶坛子,都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尤其是“着肉分枪”,初练时几乎没有不挨打的。故太极拳武练法中,除了练一般内功,还要练排打功;为增强四肢功力,也要练掌功、臂功等。否则吴公仪一掌下去,陈克夫手臂不会被打麻而改用腿踢的。 吴式太极讲柔化,也讲发放;讲用意不用力,也讲发劲:讲放松,也讲积柔成刚;这就是讲阴阳。单纯讲阴或单纯讲阳,都不符合太极拳理,也绝对练不出太极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