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派和内家拳(续二)

张裕庚

现今流传的内家拳

现今被认为属于内家拳的拳种,有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自然拳、虎鹤双形、心意六合拳(又称“十大形”)和最近被人们知悉的武当太乙五行拳等。其中,太极拳向被推为武当派正宗,太乙五行拳既传自武当山柴霄宫道家,当亦属武当派。以上儿门武术,在练法与立论方面,与以刚猛迅疾著称的少林武术相比较,确有不同之处。即在招式上多用拳(包括掌),少用腿,多用蓄劲而少直出,在运动理论上都更强调内部精气神的锻炼;在技击方法上均偏重于以柔克刚。根据这些特点,把它们称之为内家拳似无不可,但径称之为武当派则颇值得商榷。今就所知者略述如下:

太极拳的来龙去脉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是明末清初时人、河南温县陈氏第九世陈王延以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拳经,为蓝本创造的拳法。它演变成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极拳,其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质的变化,即与王宗岳著《太极拳论)的理法相结合及杨露蝉加以创造性发展的过程。王廷所创拳法包括十三势与搞手(即推手),十三势为体,撼手为用,拳术用劲偏刚,不脱少林规范。传至十四世时,陈氏拳法衍化出新架,拳式紧凑,代表人为陈有本,继承老架的代表人为陈长兴。就在这个时候,陈氏拳家得到了流落民间的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于是开始接受其理法,拳式逐渐转柔。王宗岳为山右拳家,时代与生平均不详,其所著《太极拳论》说理精妙,一反历来武术以力取胜的基本观点,首次提出了凭触觉辨别外力,以及人刚我柔、舍己从人和圆化直发等技击原则,这是武术理论的一大发展。杨露蝉从长兴学技,后至京师授拳,鉴于一些从学的清室王公贝勒不耐劳苦,对陈氏拳法作进一步改革,使之更为柔化、软化,故其拳被称作软拳、化拳。在杨露蝉来说,以他的天资和功力,其拳可刚可柔,无施不可,而经此一改,《太极拳论》的理法遂被完全吸收,十三势也就正式定名为太极拳。至今杨、吴诸家均奉《太极拳论》为经典。露蝉之孙澄甫,总结出太极拳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至于陈氏原来的拳法,现在虽也改称为太极拳,却有其自己的《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权谱》作指导,其要点为虚实开合起落旋转八字,练习程序为先慢后快,快后复缓,先柔后刚,然后则刚柔相济;其著法要义有身、心、意、志、恒、着、理、气、情、景、神、化等字决;其练功程序是从大圈开始,而至小圈,乃至没圈,此时纯以内劲为之驾驭,在外形上使人无从捉摸,故陈氏拳法以没圈为登峰造极之境。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太极拳为凡人所创造,是历代拳家精研所得的结晶。可是,长期来它被认为是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岂非大误!考其原因,除附会神仙,以资标榜外,还须指出以下几点:一是人们把《王征南慕志铭》中所说的王宗误认为即是著《太极拳论》的王宗岳,于是而有内家拳分南支、北支之说,其南支,即前述内家拳传授渊源中流传于渐东的一支,而北支,则称王宗岳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其实,王宗自王宗,王宗岳自王宗岳,是两人而非一人。至于蒋发传陈长兴之说,陈氏后人从不承认有此事;陈氏家藏王廷画像,旁立一持大刀的大汉,传说此人即是蒋发,为王廷的侍从。如此说属实,则蒋发岂能传技于与王廷相隔五代的长兴?由于上述误会,有人认为太极拳即王征南之内家拳。可是,我们只须把两者对照一下,即可发现,两者不仅招式名目各异,且王征南拳法之所禁犯病法如双手齐出、迟缓等,太极拳都予打破,可见今日之太极拳决非王征南所传、黄百家所述之内家拳。历史上也从未听说过武当山出现过以太极拳传人的道家,戚继光所撰《拳经》,提到古今名家拳法时也没有提到太极拳这个名目,这两点也证明了太极拳与武当山无关,非张三丰所创。还要指出造成误会的第二个原因是伪书的影响和近人著述态度的不严。清康熙时人汪梦九著有《三丰全集》,作者自称曾亲见三丰,书中所述均为道家炼丹方术,心稍有学识之士都能辨别其为托名之伪书。而本世纪三十年代更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决》、《张三丰道术武术汇宗》等书出现,书中摭拾《三丰全集》之说,绘一道人(即影射张三丰)演拳,其拳式竟为杨露蝉之孙澄甫定型之杨式太极!让六七百年前的道人演本世纪才定型之拳式,岂非滑稽!这类伪书统不值一驳,而近代一些著名拳家的著述,于拳理的阐述清辟透彻,极为可贵,独于太极拳的渊源缺乏考证,动辄沿袭旧说,认为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直到最近的刊物上,还有称张三丰为太极之祖,陈长兴为王廷之子,把杨露蝉说成是陈青萍门人的,可见伪书、传闻之误人不浅了。武术史家唐豪曾亲赴温县陈家沟考察,访问拳家,阅读陈氏家谱,绘制了太极拳传授源流表,翔实可考。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