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五祖鹤阳拳

苏恩待

土音致误须加纠正

拜读了郝心莲同志在《武林》创刊号上发表的《五祖鹤阳拳》一文,文中这样介绍:“相传五祖鹤阳拳为蔡亦明所创。”对此,我提供个备忘录:创始人原名应是蔡玉明。

该文第三段末尾提到:“玉尺量材世见鹤,明灯起舞夜闻鸡。”使我想起往事。

我的开拳师傅直接跟蔡玉明学过艺,他家中挂有蔡公的照片,所配对联正是这两句。这是取“玉”和“明”二字作为句头而写成的诗句。一一方面是点出名字以纪念创始人,另一方面是歌颂蔡公其人。上联称赞他象一把玉尺,善于量材施教,故其高徒在家乡一带有如鹤立鸡群。下联描写他天没亮就点灯起身,练功习武,拳过数趟,才有晨鸡伴唱。可见蔡公名叫“玉明”。那照片上也有“玉明祖师”字样。

有趣的是,当闽南人向外省人介绍此名时,方言不通,不免要操普通话:“玉”应说yù,但发音不准,就说成yi,听者顺手写成“亦”,遂有“亦明”之称。当然,多数人口中传颂的仍是蔡玉明。该文倒数第十行有“摇肩梭胛”四字,亦需要加个注脚。五祖鹤阳拳所有术语都是闽南方言。这四个字的闽南音是摇肩俊胛(“俊”这个土音是颤动的意思,没有同音同义的字),翻译成普通话则是“摇肩颤胛”。我们当年作笔记就是这样写的。有的师兄弟不写“颤”字,仍按土音写个“俊”字代替。后因“俊”和“梭”只有偏旁之差,以讹传讹,竟成了“摇肩梭胛”,音义皆非,圈外人恐怕不易看懂吧?

破釜沉舟拆梯跳楼

“明灯起舞夜闻鸡”是描写蔡公的苦练精神,有例为证。

蔡公练轻功,先是腿上绑沙包日夜蹤跳。后来,干脆把通往卧室的楼梯拆除,进进出出,大事小事都非跳楼不可,真可谓破金沉舟唉!

蔡公扎桩走步都要把脚趾跷起,脚掌跺地,使尽脚劲,以致地上方砖经常被他踩裂。

我的师傅常说,他冲拳时,稍有不合格,玉明祖师就捏着他的手腕,令其收拳。“当然收不回来了!七挣八拧,满头大汗,鸣呼,等祖师松手时,手腕已经破皮。”原来蔡公满手粗皮老茧拧筷把、抛石锁、炒铁沙之故也。

那么,这般苦练,如此高明的大师,所创流派有何特点?

南拳北拳熔于一炉

综合五种南拳的技法,又吸收了北拳的长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是读者在公园里或什么地方看见有人练习此拳,不妨先对照下列几条,也许可以认出来:“哦,他打的是五祖鹤阳拳!”

第一,十趾朝天:赤足当然看得明显,穿鞋时鞋头是上晓的。练功如此,实战时十趾一落地,力量和稳度定然增加。不过,近来也有人嫌费事或效果不明显而不这样练。

第二,不丁不八:套路中常有一种既不象丁字马,也不象八字马的马势,叫“不丁不八马”,或叫“三战马”。

第三,摇肩颤胛:利用肩胛刹那间的猛烈震撼面完成腿腰肩手等部力气的综合爆发。

第四,收腰夹肋:提肠吊肚,腹肌高度紧张,挺胸,两肋端紧收内夹。

第五,送肩夹肘:手作防守动作时,肘部往往内夹;手攻则连肩送出以增加打击距离,不象有的南拳“出七留三”。

第六,收发同力:遇有一手攻出另手收回的动作,则两手都以相等的力度协同爆发;别的流派则是回收的手往往不十分用力。

第七,声出丹田:南拳套路多有喊声,但五祖鹤阳拳只是发自丹田的强烈的呼气声,而非喊叫。

以上仅是供读者辨认拳种的“相貌”特征。至于内在的特征,如技击时手腿呼应的特点,虚实结合的方式,攻防动作的组合习惯(即所谓“一进三攻”、“一退三守”)等等,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恕不此赘。

革除保守发掘精华

五祖鹤阳拳最精华的部分,即八法,如今似乎越来越凌乱和神秘,颜于失传。玉明祖师把所有套路和全部实战经验归纳成八个方面的散手打法,分为手法、腿法、摔法、擒拿法、地躺法(倒地后反败为胜的动作)、长兵器法、短兵器法、软兵器法。八法中的每一法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变法,即所谓八八六十四法和六百四十式,技击性非常强。传统上这八法是不轻易教人的,先用那些没完没了的套路磨你几年甚至十几年,才教给你一小点,或干脆拿几套你没学过的对打套路来搪塞,说那就是八法啦。所以至今,你只知其一,我仅知其二,到底八法是哪些,说起来都不尽一致,甚至还有误解误传的。又听说蔡公的得意高徒沈阳德(也有称之为沈鸿德)在南洋创造了新八法。所以,我借《武林》一小块篇幅,向同门的前辈、弟兄和新秀们呼吁:赶快交流、挖掘、抢救五祖鹤阳拳,不要存心把玉明祖师的遗传秘在袖子里带去见阎罗王;起码保守这一条必须革新。再者,那一套难懂难写的术语、名称(全是方言土语和一些写不出字来的音!)也该整理一下,作出书面总结,以便交流,向人家学习,共同提高。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