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四海的奇人—中国武术家王培生(一)

高志其

一九八一年在沈阳体育馆内,中国武术界人士与日本少林拳访华代表团举行了一次技术交流会。会上,王培生老师以其精湛的太极拳艺博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日本少林拳手们钦佩之余,邀请王老师前往日本讲学。

王培生老师,河北省武清县人,生于一九一九年。在军阀割据、战火不息的时代,王培生三岁就随父母来到北京,定居东四演乐胡同。

王老师自幼喜爱运动,尤其嗜好武术,且爱看武戏。对戏中武打动作模仿得维肖维妙,并常因此摔得鼻青脸肿。在王培生的邻人中,有一位沧州吴桥马戏团的把式。此人身怀绝技,善翻跟头。他见王培生喜好此道,就指点其翻斤头之要领,初时只在他腰上一挑,后又嘱他直腰抬眼。由此王培生领悟到凡事皆有要领,而要领即事之诀窍,循此以往,无有不利。这个简单的概念,竟为其以后鉴别、选择拳种,领悟拳理的道路上有所侧重地向前发展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以后王培生又随父母搬到东四甘雨胡同,又练起摔跤。一日,王培生正在门口耍红缨枪,一枪向外糊去,恰好这时门口走进一位老者,见枪尖运奔面门,略一挥手,使其脱手而飞…。

这位老人即八卦掌名师马贵,字世清,人称“螃蟹马”。马老当时已有七十多岁,兀自精神矍烁,步履矫健,这天正好外出探亲而遇此事。后经马贵亲戚的引荐,王培生遂拜马贵为师,从学八卦。十三岁时,王培生又向张玉连老师习教门弹腿,年底又拜杨禹廷为师学太极拳。他三门一起学,天未亮即起,练过硬功夫。在中华路(现天安门广场)先演十路查拳,十路弹腿,后练八卦掌、太极拳,直至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开门又转入里面再练。那时北平太庙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并设有刀枪剑截等十八般兵器。杨禹廷老师在此任教。王培生随杨老师边学边教,历时数载。王培生十八岁时,杨老师看他勤学苦练,日夜不辍,功夫已是精进,足可独立施教,遂将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武术教练的职务让与王培生担任。不久,王培生又开始教授家馆。

王培生生性侠义,好打不平,亦常遇较艺者,一生中轶事甚多。一天,王培生去天津探亲,路过一武场,见一壮汉,臂刺青龙,演练形意。王培生看到妙处,不禁脱声喊好。岂料那壮汉已大步追出,一定要与王培生比试一下。王无奈只得答允。说时迟那时快,壮汉一个虎扑扑来,王随用一个太极“下势”,使其重心前倾,随后又用“上步七星”将其打倒。当时,王培生才年满十七岁。年龄虽小,太极拳却已运用到纯熟自如的地步。

王培先虽然技艺大成,但仍好学不倦,为钻研万家之所长,悟拳术之至理,十九岁时又带艺拜师,从形意拳师赵润庭习拳。

“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街头到处见持枪佩刀的日本兵。一日,王培生前往“太庙后河拳社”拜访王芗斋先生,恰遇五六个日本兵,尾随其后,来至拳社。王芗斋不在,其徒洪连顺正在演练虎头双钩,见王身后日军簇拥,以为是王带他们前来寻衅,不禁面色铁青,虎目圆睁。日本兵受此敌视,心怀忿怨,又以为王是这里的头头,迁怒于他,当王培生告辞时就与其并步而出,寻机报复。走出不远,突然一个日本兵抽出刺刀朝王腹部扎来,王不慌不忙,看准时机,用太极的“抱虎归山”,一手抓住对方握刀的手,另一手向其腰部捋去。这个日本兵当即仰面跌出。紧接着又扑上来一个日本兵用刺刀迳直向王的前胸扎来,王即用“进步栽锤”使其前栽倒地。第三个日本兵持刀从背后袭来,刀尖直奔王的后心。王异常敏捷,一个转身,旋用八卦掌中的“周仓扛刀”,将其仰面摔出。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连续打倒三个日军,动作干净利索,旁观者莫不高声喝彩。剩下的儿个日本兵见王功夫了得,不敢再动,悻悻而去。王培生此举在日人占领区内,陡然增长了中国人的威风,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王培生时年二十,武艺胆量俱各惊人!与“太庙后河拳社”的误会,事后亦得到澄清。

一九四六年。韩慕侠先生由津来京。王培生又从学于彼处,蒙先生指点形意、八卦,武艺更臻妙处。此外,王又从梁俊波先生学通臂,从吴秀逢先生学八极,广采博纳,孜孜以求,从此九长九短,十八般兵器皆演纯熟,而其中尤以刀枪剑棍最为精通。

王老师常说:“多知多懂,一通百通,技艺虽不同,而其理则一。”王老师苦心孤诣,穷尽毕生精力,正是要从诸兵百艺中悟出一条武学的至理。

一九四七年,王老师应邀与几位武术家:“神枪”李书文之弟子张立堂,“鼻子李”李瑞东之弟子高瑞周,韩慕侠之女婿马逸林等在北京汇通祠成立了“汇通武术社”,为研究武学,发扬国术作出了贡献。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