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隐涛
当前,如何搞好散手技击比赛,是全国武林人士共同关心的大事,有待于全国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今仅谈个人的肤浅之见,与同志们商榷。
(一)散手技击比赛,青少年或业余武术队员暂不宜参加作运动员。
目前,青少年或业余武术队队员,因为年龄偏低,功底不深,对攻防技术的体验不足。虽然给他们担负光荣重任,确属使他们力不从心,难作无米之炊。这是由于多年来在“四人帮”的控制下,对武术教学中的技击法,既不敢讲解,更不敢作单独的动作提高,实用性的招数成为戒例。现有一般青年教练,未曾很好受过系统的技击法训练。青少年武术运动员或业余武术队队员更缺少这一方面的知识,亦没有受到系统的技击训练。这样如何能参加散手技击比赛呢?故此在比赛中,出现种种的蛮打、笨斗、冷场、胆怯或浮而不实的动作,引起了观众的议论。一九八二年在浙江省某市体育馆举行散手赛。我适旅经该市,被邀请观摩,听取观众的意见。有位中年人说:“怎么两人见面有一分钟不打,就各自跑开了呢?”另一位青年说:“都是才学的嘛!”中年人说:“呀!怎么这样缠在一起地乱打呀!”另一位青年说:“这边的是我同学,待业没事,刚刚才学的。现在他还打不过我呢!”那位中年人又说:“难怪。中国武术如果就是这般水平,就说不上是祖国文化遗产了。”类似这样的事,实属不少。这些客观反映,使武术的技击法在群众中成为不伦不类的打斗,而留下了不良的影响。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可能会以此模仿斗殴,助长他们行凶的胆识。此情此景,在街头卷尾亦有所见。因此在开展散手技击比赛活动中,应以宁缺勿滥的原则,精选有一定经验的运动员参加,以提高武术的技术水平,决不推许滥竿充数。
(二)散手技击比赛应由武术教师参加作运动员。
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出自精工巧匠,鲜艳的花朵,出自辛勤的园丁。在十年浩劫中,各条战线都受到了“四人帮”的无情摧残,祖国的武术遗产,亦不例外。尤其是实战性的技术,失传较多,成为当前急需抢救的一个重要项目。散手技击是武术运动中的精华部份,要做好挖掘整理的工作,除了要全国武林前辈老师们,提供宝贵的实战性经验和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现任的优秀武术教师。这些教师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武术人材,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技艺,这对以后开展散手比赛,提高技击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现任武术教师中,大都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功夫过硬,正当技术成熟之际。由他们担任散手技击比赛的运动员,定会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武术工作者的赞同和支持。
(三)散手技击比赛应欢迎前辈武术家参加作模范运动员。
散手是从套路中精选出来的有实用性的技法,而散手比赛是要运用全身技术来攻击对方,或防守对方。顾名思义,称“技击”比称之“散手”较为确切。
散手技击比赛中,运动员要把平时积累的技艺和功夫显示出来,成为临场制胜的手段,这些巧打绝招,是武术的精华,是拳术和器械套路中蕴藏的灵魂。假若套路中脱离了技击法的组成,那就是体操了。至于套路中技击法所占的比例成份,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实用性技击法,除了可在套路中逐渐体会外,还须在老师的口传身授下进行练习。这仅限于对套路动作的分解教练。前辈名师们临场实战中那些惊险的硬攻巧打,刚柔兼施,声东击西,真真假假,躲闪莫测,等等,许多巧妙击法,若不加以比试,就难以显露出来。这不是名师们保守,而是有些技击法出自修养之深,发于临阵对局之时,趁隙制胜,方能显示出非凡的身手。为了挖掘、整理这一宝贵的遗产,有必要欢迎前辈名师们不但在理论上作出指导,更要留下实打范例。把他们的功夫技艺陆续整理,为后学之鉴。
许多高龄武术家,由于功底深厚,武艺精湛,身强体健,手脚敏锐,且他们的武德修养高尚,在比赛中定能打出有中国特色的风格来。但由于身体功能的老化和部分精力的减退,在耐力方面与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相比较,会有一定差别。所以,我建议散手技击比赛按年龄分组比较合理,暂拟分为三组:
第一组:壮技组,46岁一55岁。
第二组:精技组,56岁—65岁。
第三组:妙技组,66岁一75岁。
(题字:吕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