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芬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强大的封建王朝。由于统治者并重文治、武功,加之府兵制、武举制的直接影响,社会尚武之风盛行。当时的剑术更是遍及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皆争相佩剑舞练。唐朝的奠基者李世民,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也是一个“酒酣舞长剑”的文武全才。在《李太白全集》中就有他自称“十五好剑术”的记载。尚剑之风促进了唐代剑术的大发展。唐代剑术的演变,可概括为以下四大分支。
第一、作为军事战斗技能的剑术。这种剑体相应要长而重,便于作战。《太白阴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戈矛剑戟便于利用”。剑术被看作是当时选择武士的必备条件之一。而任用偏将军的条件则必须是“挥戈舞剑,刀制百人”者。表明剑术是选兵、配将必须的条件之一。这充分说明,唐代剑术仍有比较重要的军事价值。
第二、走向艺术化的剑术。该种剑体要相应短而轻些,便于舞练。当时剑舞与杂技、舞蹈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剑器舞套路。剑器舞是唐代舞蹈大系中《健舞》一类。表演艺术是很高超的。舞女戎装打扮,仗剑起舞,旁观者便会联想到战争的场面。从而起到居安思危的教育作用。由于舞女戎装打扮,又有舞乐伴奏,加上高超的表演技巧,其艺术感染力是很大的。开元初年,精于舞剑器的,在教坊舞女中要首推公孙氏(公孙大娘)的剑术了。诗人郑嵎在《津阳门》里说:“都庐寻撞诚龌龊,公孙剑技方神奇”。杜甫曾这样绘述过公孙氏的舞剑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开元中年,裴旻将军也是以善剑舞而蜚声天下。《新唐书·光艺传》上说:“文宗时诏李白的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唐代这种艺术化的剑术,在当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或具有一定形式的舞练套路。它有点象我们现代戏剧的“舞台剑术”和现代武术表演中的“自选剑”套路。
第三,用于健身习武的剑术。这种剑术主要是文人为健身而习练的。诗人李白就经常“酒酣舞长剑”,“三杯拔剑舞龙泉”。杜甫诗中曾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之句。高适诗中也有:“岂知书剑老风尘”之句。这都是著名诗人以书剑自喻的历史记载,表明当时文人为健身而舞剑已形成风气。唐代这种剑术,类似于现代中、老年人练的“简化太极剑”之类的剑术。
第四、在佛、道教影响下的“宗教剑法”。这种剑法充满神仙、妖邪鬼怪的迷信之风。当时有些士大夫悬剑以“镇凶邪”而不去练习。《妙吉样最胜根本大教王经》里就有“圣剑成就法”(即剑法练成后能“隐身”、“降龙”、“飞剑杀人”、“破军阵”)。从唐代剑术的演变至今,剑术仍趋向以套路为主。并依据各流派拳术的风格而有不同。但总体上仍分为内、外两大类。内家剑法则以“太极腰、八卦步、以静待动、后发先至”的武当剑法为主要代表,其次还有“意引动,似行云,柔为形,静为基,涓涓小溪绵不断”的太极剑,“内外合一,上下协调,劲力完整”的形意剑术等。外家剑术则体现出姿势英勇、动作轻快、身法矫捷、刚柔相济、着法多变,行步如流水,转折如游龙,站立如劲松,舞动似飞魔,行创欲亮刀,忽而又转锋的特点。其次还有“腾挪闪展,法醉藏匿,忽右忽左,往还不绝;窜跃翻飞,身轻手捷,意前剑后,进退有节”的醉剑。以及峨媚、青萍、孙武子拾叁剑等等剑法。
从内外两家目前流行的剑术套路来看,在演练形式上可概括为单人演练、双人对练。散剑对击、集体演练四种类型。在演练中虽然风格、特点有异,但均是以套路形式进行演练的。也就是说现代剑术的表演形式继承了唐代艺术化剑术的套路的特点。但从创术套路的编排布局、动作规格、剑法特点等方面来看,现代剑术套路要比唐代剑术套路优越的多。比如现代“自选剑”套路急走快跑,高跳速转,巧妙翻腾动作大批涌现。其风格独特,编排大胆而富于创造性。这是自唐代剑术演变至今剑术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即以套路形式进行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