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军辉
南拳多流行于长江以南,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内容丰富,方法多变,锻炼价值较高,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然而,要真正练好南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仅就自己训练工作中的体会,对如何练好南拳谈几点看法。
(一)认识和把握住南拳的特点:南拳种类很多,总的概括起来,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A、南拳上肢的运动较多,讲究桥手,手法多变,很少出现高踢腿和跳跃动作,故有“南拳北腿”之称。
B、发声也是南拳的特点之一。其发声有两种,一是以发声助发力,二是结合动物形象动作的发声,如:虎形的发声为“哗”,鹤形的发声为“鸣”等等。
C、劲力充足。武术发劲有阴、阳、刚、柔、寸、弹、脆等七种,而南拳则以阳、刚、寸三劲为主。演练起来招手清楚,势势相连,刚猛无比,体现出劲力美。
由于南拳内容甚广,地区不同,师承各异,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广东的洪拳,它的特点是:动作朴素,步法稳健,刚劲有力,手法较多,踢腿少。练习时要求:含胸、塌腰、收腹、沉肩、沉桥含蓄发劲,多桥法。其内容还包括有象形拳(即模仿一些动物的神态特征,结合武术拳法编成的套路)。又如刘家拳,其特点是:进退快速,灵活多变,左防右攻,能攻能守。短桥、短马、步法多用吊马、拉马。间有跳跃动作。线路灵活多变,步走四面,拳打八方。
故此,要学好南拳,认识和把握住南拳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练好基本功
一、南拳有其特殊的基本功:
1.练站桩功:拳家说:“未学拳头,先学扎马”这说明练习南拳站桩功的重要性。南拳的步法是以马步为基础的,有小四平马、大四平马、高四平马、低四平马、子午马、四平八分马、吊马、二字钳阳马、跑马、拖马、铲马、麒麟马、扭马、卸马等。它们着重于稳健,《拳经》说:“疏忽歪斜是拳之大忌”,因此,要注意发展下肢力量,通过反复的桩法练习,使马步稳健沉实。这样,才能做到“腰生马势烈,脚实似泰山”。
2,腰功:是指腰部的吞肚、析收,拧转,旋翻等变化,是表现身法技巧的关键。《拳谱》说:“腰似蛇行”、“主宰于腰”、“有力无力腰间之求”,“无腰无马不成功夫”,“手从腰间出,力从腰马生,腰生马势力,对方胜我难”,“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是前人对身法作用的总结。南拳也是这样,如果身法练不好就会使套路显得呆板,显示不出健美的身形,唯有练好身法,方能使动作协调,实在,有血有肉。这是所有南拳练习者都力求达到的。
练腰功应着重于练习弯腰、翻腰、拧腰和旋腰,并且与肩胯的活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3.桥功:所谓桥,就是上肢动作的另一种叫法。桥有长桥、短桥之分。直臂为长桥,曲臂为短桥。其内容包括有圈桥、缠桥、盘桥、沉桥、劈桥、攻桥、膀桥、截桥、架桥、穿桥…等等,这些动作不仅要求有速度和力量,还要求过得硬,练得硬桥硬马,才能稳扎稳打。
桥功,应着重于练习两人之间的三靠臂,膀手臂靠木桩、推杠铃,拧千斤棒等等。
(三)练好劲力
俗话说:“力中见真功”。劲力在南拳中显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寸劲”。如“马步冲拳”这个动作,拳从腰间发出,相对放松,当临近伸直臂,拳即将达到终点时,骤然加快速度,加大力量,这就叫“寸劲”。这样既省力又顺达。如果做动作时肌肉从始到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表面看似乎很有力,实际力量达不到“点子”上,形成力不顺达,动作僵滞、迟缓,浪费体力,影响锻炼效果。这是南拳劲力训练中必须防止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表现南拳刚猛与劲力美,还应注意身体的肌肉练习,使之线条明显,达到力与形的统一。
(四)节奏要鲜明
南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演练起来也要有鲜明的“节奏感”。节奏,是武术动作规律的表现,也是具有深厚基本功的表现,即要求套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要合理衔接,使动静、快慢、起伏、高低、刚柔等特点恰当地体现出来,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五)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练好南拳,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边学边练,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因此,要长期坚持练习,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要坚持长期磨炼,用心揣摸,自然能达到融会贯通,出神入化的境地。(作者通讯处:广州市郊广东省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