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苑之奇葩—苗刀

郭瑞祥

苗刀乃中华武苑之奇葩,刀身修长,凡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器械的特点。苗刀因刀柄校长,可单手握柄,也可以双手握柄。单手握柄可放长击远以长刺短;双手程柄可大大发挥腰臂之力增强砍劈撩刺的威力。因此,苗刀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先进的兵器之一。

苗刀源于我国,古称长刀,早在汉代就有其雏形。河南刘家渠汉墓出土的环柄长铁刀和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有纪年铭的长刀,全长皆为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之比,大约1比由刀身上的错金隶书刀铭可知,其中一刀是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一一二年造的。此刀系条形长刀;所以说是苗刀的雏形。

据《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中记载“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

到唐朝天宝年间,骠骑大将军李嗣业就使这长刀。李嗣业京兆高陵人,身长七尺,臂力超大。据《新唐书·郭子仪列传》载“贼李归仁领劲骑薄战,官军器,嗣业以长刀突出,斩贼数十骑,乃定。

这种刀历史上之所以称为环柄长刀,是因为刀柄首端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五十年代在洛阳西郊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就有二十三座随葬有环柄长刀。

《国术概论》(吴图南先生著)中的“器械考证篇中,刀有这种长刀的图样。

后来苗刀随中日文化交流,流传至日本,而日本对此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得出一套完整的技法,到明朝中叶倭寇侵扰我东南没海,多使用长刀,故后人也把苗刀称之为倭刀。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的名著《纪效新书》中,说到:彼以此跳跃,光闪面前,我兵己夺气矣。倭兵跃,一逆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由此可见当时日本刀之精良。

戚继无总结了苗刀的技法,后著成《辛酉刀法》一书,并且以苗刀装备“戚家军“,大大提高了军队抗倭的成斗力;到一五六七年。(明隆庆六年)戚继光奉命北上镇守蓟州,杭击匈奴进犯,就是用苗刀对付蒙骑兵,当敌人大批骑兵冲来,我先用刀劈砍马腿,随被砍,人仰马翻,我即上去削砍贼首。这样把匈奴兵打得大败,大显了此刀的神威。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匈奴不敢再犯。

后来到明朝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新都程宗献字冲斗),又专研究整理了苗刀,编撰了《单刀法选》一谱。此内容包括单刀势说,单刀势图二十二势,总叙单刀一路,续刀势图二势等。

历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苗刀技法这一珍品便于记亿和流传,便依势取像,撰其名、法其势.著成了这部《单刀法选》一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苗刀传流至明末清初,武术家吴殳,对此刀又作了·一番研究,著成《单刀图说》一书,总结了双手刀”十八势“。在实用中,谈到“大棒铁鞭,长斧木傥,不可直当,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击其身手,乃可必胜。“又谈到“击虚之法易见,而击实之法,则在所其枪杆,枪杆被斫,不断折必粘住,杆被粘住,则不能闪嫌,颠提刀更进步,必伤人矣。”这里说的就是苗刀削杆粘杆法。是苗刀以短制长技法之一。

由于历代习武人士对此刀多藏不献,故流传不广,苗刀这一珍品深深地保藏在民间。

到清末,河北连镇杨氏(名不详)在东北学得苗刀法和奥秘,后传于河北桑园镇我国著名武术家谢晋汾字海秋)。谢又传于当时闻名南北的武术大师刘玉春。刘系河北独流人,民国初体、大军阀曹锟在保定成立苗刀营,刘应聘担任苗刀教授。在保定期间,刘玉春将苗刀之真蒂传给其得意门生先父郭长生。

民国十六年(1927年),筹备中央国术馆,先父抱着救国救民之夙愿,应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的聘请,担任该馆的苗刀教授。当时中央国术馆把苗刀列为必修课之一。

先父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任教期间,教的是苗刀原路(即一路苗刀)此路多系基本刀法,教学时加男集体演练不免囿于一步一势,故如不精熟,难悟其内在攻防含义。

后来先父选一路苗刀中之精华,实战攻防的用法,并揉进了通臂廿四式的激绞连环步法,编创了二路苗刀。二路苗刀不论在速度上,劲力上,变化上和技法上,都较一路苗刀大大提高了一步。因此,实战威力更大。此外,先父还创编了苗刀进枪等对阵套路。这也是老人在武术工作上的重要贡献。

苗刀技法,曾被武术家视为珍宝,轻易不外传,故流传不广,现在谙熟此技并知其真蒂者已寥寥无几。

为了使苗刀这优秀的传统武技免于湮没,并使其发扬光大,泽及后世。笔者对此技艺谨作一简要介绍,望能籍此抛砖引玉引起武术界广大同行们对此技的关注,大家共同来关心她,推广她。

兹将,清宫清内府藏,乾隆宝谱《单刀法选》中,刀样,刀势用法图像)提取几张,分列于下。

(作者通讯处:河北沧州地区体委沧州武术馆)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