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拳谚云“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凡高手则身灵腰活,凡动则以腰为轴,由腰带动手脚,故太极拳论有“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劣手善用梢节打人,用手而不用腰(有人比喻如坐在凳子上与人交手,只动上身不动下身),心意六合拳经讲“中节打人如点头,梢节打人如拨草“,善用中节者,其劲起于足,必沉稳。而只用梢节,劲在上则易浮而轻。
四、高手出手,随心所欲,不加思索,心意相随,得手不饶人,出手引敌则似虚非虚,若实非实,即实即虚(能瞬间即刻变实也能即刻变虚),其劲绵绵不断,随敌而变,势势相连,故有“打人象走路“之说。所谓“不沾不按”也即不碰到敌身时为虚(但非空),为柔(但非弱),碰到敌身时(沾到敌身)即出劲下“按”为实(但非僵),为刚(但非硬强):而劣手出手,虚则全虚,实则全实,如拳之奴隶或书呆子,只会依拳套画葫芦,而不省度具体形势,如何随之变化,拳发与意相离难合,手去欲一下置人于死地,或虚则真虚,对方被击也无妨,常在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被人所乘,得手时易停,一发而不能相随,倾巢而出则易全军覆没也,用兵也如此。
五、“能柔能刚““五阴五阳”之妙手与硬于、软手之别。一般练武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简至繁再简三个阶段,所以到了上乘阶段虽然简单的一招却往往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在内,简简单单的一次发劲却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劲力(复合劲在内)。举例来讲,捏手门讲究“沉、脆、粘、松、衮、拧、撑”,七种基本劲,而其中又以撑劲为最高最易取敌致命,故又有“脆、脆、撑”之说,即脆(脆必快)了还要脆,最后还要硬一硬,加一把撑劲之意,我教过许多美国学生,有的人有沉劲粘劲,但脆、松却不够,有的人有脆劲、拧劲、松劲,但沉劲、粘劲则不足,而要做到撑劲和弹震劲则更不易了。所以太极拳所谓的“能柔能刚”“五阴五阳”之最上乘妙手,也无非是一手之中包含了多种刚柔复合劲在内,而各门派所练出来的复合劲又是不相同的,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是能发复合劲比发单一劲要高级,就如象擒拿一样,边拿边转边沉,总比单一的硬拿要省力,而且威胁大。也正因为各人的素质、天资及训练的侧重面不同,所以造成了同一门派各种不同的风格。我们常听说:“某人拿了(学会了)某老师的某一方面。”如我的朋友陶振华就学会了心意六合拳的“踩、扑、衮、缩、决”中的“衮”字决,但如果全面学会不是更好吗?(这个学会不是指套路,而是指劲力特点)。
六、能做到“敌控制我,即我控制敌”这是区别高手与劣手的重要标志之一,我的拦手门师叔叶小龙老师常说:“对方抓住我就等于我抓住他,而且比我抓他更好,如果我抓他,他还会挣扎,能脱,而他抓住我就一定不会放,对方进步或套步欲摔打我,就等于我进步或套步一样,只是省了自己许多力气和时间,让对方送上门来而已”。低手则往往束手无策,不懂利用这一机会,转变不利状况为有利。
七、心意六合拳讲究“遇敌好似火烧身”太极拳讲究“能收能发“,“静如处子,动如山崩“(即遇敌交手节奏有疾、缓、强、弱之变化)。而低手则节奏平板、单调,容易被对方掌握节奏而突进。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一次早上在华盛顿广场教拳,旧金山一个黑人跑来,先在旁边练一会他的空手道和跆拳道,然后提出要和我交手。我看出他来意不善,是存心向中国功夫挑战来的,就坦率告诉他,由于二人互不相识,交手时不会相让,难免会有伤损、让他考虑清楚,他表示并不在乎。于是我们二人就拉开阵式。我的学生也知道有好戏看了,都站开一边去了。我随便就摆了个心意六合拳的轻步站姿势,引他先动手,准备他一扑进来,我即向左一闪,下用刮地风腿和上用插锤,打他一个合力。谁知他也懂冒险轻进的危险,竟然也侧身,静心等我进攻。我一看他没有先动手的意思,只得我先上了。我一个蛇摆尾式向他面前虚晃一下,我想如果他招架则中了我圈套,我会用最拿手的熊形单把式打他,如果他资格老,见我手就踢,我也早有防备,边撩他腿,边还踢他另一腿。谁知他却向后滑了半步,露出了退意,我一见他有退避之意立即腾空双飞腿向他胸前踩去,两拳在空中也连击他面部,他因措不及防,无法左右闪避只好直退,被我连续追打至十公尺以外,脸上牙齿也打出血来了,只好狼狈的走了。我所以能顺利得手,一是我开始比较静,但是我一动时却又快如疾风暴雨,使他没有心理准备,来的太突然,措手不及,造成了他被动挨打的局面。
八、在实践中动作合理简捷,走近走捷径与走远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也有天壤之别,如拳经中常讲“手见手没处走”,指的即是两手相逢不可随便换手,你若换手之际,即他手乘隙而入之时。另外“这只手还是这只手”,指的也是同样道理,即那一个手离敌最近就用那一个手打,而这些方面常不是自己可以苦思冥想悟出来的,必须有明师指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