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略述(一)

刘德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八极拳,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根据古书记载“八极”有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经验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省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僧人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尚有待武术史学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考查。目前已见的记载是《沧县志》。据《沧县志》卷八《人物·武术》所载:“吴钟,八方八门(即八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1721一1802),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学,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于庭中,来一道士,吴钟问其姓字,其人不答,坐谈武术,皆闻所未闻,道士留十年…罢辞去。”据说过了二年,道士的弟子号“癖”的又来,赠吴钟《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了大枪术之奥妙有三年之久。吴得秘传后,苦心操练,功夫达炉火纯青地步。雍正年间,吴只身三闯福建泉州少林寺,寺内虽有诸多暗器,却无一伤身。因其枪法娴熟,被钦差官奖为吴神枪,当时有句“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的说法。吴钟于乾隆年间,在河北老家沧县城南孟村镇设场,使八极拳广为流传。故有“孟村八极”和“吴氏八极”之说。八极拳法传至吴会清、李书文等人,由吴会清汇成拳谱。在《八极拳谱》中记有:“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门拳之卓著者也。其术受于癞,精于癖,技之高妙,为一时王公大人所许与,授徒一百五余人,一时武技号为极盛厥,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八极门”。谱中以道士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荣为三世,李大中和张克明为四世,张景星和黄四海等为五世,李书文和吴会清等为六世,霍殿阁为七世,至今已传八、九世了。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以八极拳著名者不乏其人。四世李大中,人称手硬如铁殳,不管对手多强悍,一触即倒。六世李书文算是八极门中最有名者,练功非常刻苦,传说他为练好桩功,曾屈膝马车下,行数十里,其掌功威力极大,其枪术神出鬼没,运用自如,人莫能挡,曾以枪点壁之蝇,蝇落而墙无损,人称“神枪李”。传说此人还力大无比,能用手拔出钉入墙内的三尺铁椎,象拔草出土一般。李之弟子霍殿阁,随其学拳,八极拳精进,一时拳法无出其右者。

八极拳不仅流传较广,而且在众多门派中占有重要地位,拳谚日:“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各省,南方(包括台湾省)也有习此技者。

八极拳以其体用兼备的特点,为武林同道所称赞。其法有刚中夹柔,伸中含曲,缠缠绵绵,一招多法,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势,迅猛遒劲,崩撼突击,加之八极拳师为克服其只擅短打的缺点,辅以劈挂练习,使其更具威力,正如拳谚所说:“八极如劈挂,神鬼都不怕”。

八极拳在劲力上讲究挨、崩,挤、靠、撼等劲。因此劲力上最能表现八极拳的特点。八极拳一般先练“沉坠劲”,继练习“十字劲”,最后练习“缠丝劲”。

八极拳重要练习方法是练气,拳谚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气时要求:含胸拔背,顶顶拔腰,沉肩垂肘,气贯丹田。在练气时伴有“哼。哈”二气,以气摧力,内外合一,气势磅礴。久而久之则脚底生根,出手如箭,快似闪电。八极拳拳理云:“拳似流水腰连贯,腰似蛇形脚似钻,刚柔圆活上下连,闾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俐顶头悬,体内气固神内敛,阴阳虚实极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练八极拳还要配合打沙袋、靠桩、吊球、踹桩、勾挂石磨、抓树等功夫。由此可见八极拳是内功外功兼修的好拳术。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