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斌
练武者多兼习气功,以增强身体内部力量。松,是气功锻炼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必须在练功过程中贯彻始终的要领。气功锻炼要领的总纲,便是松静自然,而“松“又居其首位,只有放松掌握得好,其它练功要领才能掌握好。放松,是气功功锻炼的第一步。就放松与入静的关系来说,松方能静,所谓“易松则易静”,放松与姿势的关系来说,放松的姿势,才是最能持久的姿势,血气流注最旺盛的姿势;放松与呼吸的关系来说,只有放松才能避免硬拉呼吸,以致“使气则竭,并气则伤”的流弊;放松与用意的关系来说,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才能避免着意、着想、执着等用意过重的倾问。而且,气功锻炼中的四种大偏差一内气不止、大动不已、走火和入魔,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放松不良上找到原因。而放松,则是避免各种偏差的必要条件。
松,是指不紧。凡物虚而不实,或宽而不急都是松。因此,松是一种不紧张、松紧平衡的状态。从功夫上讲是练功中的一种体会,而不能混同于松垮、松散、甚至疲塌。松,在具体练功中所包含的内容,可有内外,深浅之分。以静功来说,无论摆姿势(调身)、运用意念(调心),练呼吸(调息),都应避免紧张,即要松以姿势来说,两眉皱紧,胸部强挺,双肩耸起等不自然的姿势,以及一功中固定一个姿势,支持不住时还要勉强支撑,致功后腰背酸痛,身体疲乏,这都是姿势上的紧。而两眉舒展,略含笑意,含胸沉肩,适当地变换姿势,都是掌握了姿势上的松。以呼吸来说,硬拉呼吸,憋气使劲,鼓肚子,追求某种呼吸状态,以至形成胸胁腹肌作痛、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就是呼吸上的紧。多多体会自己的呼吸情况,不给自己的呼吸形态作某种主观要求,而在自然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形成某种呼吸状态,这就是掌握了呼吸上的松。以运用意念来说,对注意部位主观上要求意守时间很长,对出现的杂念硬加压制,进行强守,追求高度入静或某种意境,以至练下功来,头部眉间发紧发胀,身体潮热不适,甚至由于武火烹炼过度而致走火偏差,这都是用意太紧太重之故,用意上的松就是轻,就是勿忘勿助。上术练功时所表现的解除身体肌肉、关节、血管,腑脏、呼吸等的紧张,就是外松的表现,而解除情绪、注意力集中方面的紧张,就是内松的表现。一般说来,掌握“外松“较之掌握“内松”容易得多。这也是一个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外松”和“内松“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以一种功来说,开始练功以掌握外松为主,以后则在外松的基础上,以掌园内松为主。随着练功方法的熟练,外松为主的过程就会逐渐缩短,所以,有些练功熟练的人,一摆势全身就松了。
练功中放松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放松功。用作准备手段,可以提高练功质量,免出偏差,此功单练也有健身作用
2,展眉放松法。以眉间为主要放松点,使之略含笑意,从而带动全身放松。
3默想松驰的东西。如白云,棉花
4.轻轻呼出一口气,同时默想全身或某部位松。
5.功前对不易放松的部位进行按摩,拍击。
6.轻缓地震颜手脚,使之放松
7,在练功中,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使肢体某些部位相对紧张,而使其它部位放松。如站式,下肢相对紧张,以助上身放松。
在放松过程中,思想上要明确,功夫要有积累锻炼的过程,通过一个时期的坚特,自然能够逐渐松开。因此,要纯任自然,不要硬在一功中求得某种放松而欲速反不达,造成紧张现象。其次,放松是练功手段而非日的,放松要以整体为主,靠整体的力量去推动、解除局部的紧张。并且,松与静是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的,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一切有利于入静的措施都有利于放松。同时,功前准备工作也会明显地影响练功中的放松。如功前剧烈活动、激烈争论、紧张思考、情绪波动、方食过饱、衣服紧身、大小便要求等都会影响放松,所以这些情况都须功前妥善解决。
如果放松方法使用得当,通过锻炼积累,最终就会体会到放松后的境界:手脚温热、暖气四达,肌肉点或成线跳动,身体轻飘飘的,手足安稳,头部很轻松。再进一步,手脚若无,全身好象溶化了似的,完全没有什么拘束,悠悠自在,杂念全无,呼吸绵绵,内气充沛,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和安静。至此,你的放松功夫就已经基本掌握了。
内外兼修,方能相得益彰。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武功才能日有所进,再通过长年累月不断地苦练才能有所成就。
祝武术爱好者,在练功前透彻理解练功要领的含义,在练功中,仔细体会,在练功后,认真总结。尽得其利,避其流弊,早日得到自己孜孜以求的功夫。(作者通讯处:山西忻州市蚕果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