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佐云
《武林》今年第六期刊登任青锋同志的《剑决诀有经当熟玩》一文,谓我国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是一位精于剑术的武术家”,“以高超的剑艺,与敌人浴血奋战”,“经常教授部下的兵士击剑”。并举例谓:“当时少林寺僧因少林剑法真决已失,闻名俞大献精于剑术,就选派宗擎、普从二僧求教,二人剑法学成”,云云。
任同志望字生义,错误地将俞大猷本是指棍术的《剑诀》,简单而又直觉地理解为刀枪剑戟的“剑”,真是谬之毫厘,失之千里,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
俞大猷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他生于弘治十七年,终于万历八年(1504一1580),福建省晋江人,字志辅,年青时代从军,后官至参将,率兵镇守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地区)。嘉靖二十八年已酉(1549年),从山西奉命南征,任浙江宁、台诸郡参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带兵攻破盘据普陀山的倭寇巢穴。次年升任为副总兵,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与浙江总督张经同入侵的倭寇大战于王江经(今浙江嘉兴县北),俘、斩敌兵千余人,其后,以卓著的军功任福建、广东的总兵官。
俞大猷究竟何时自山西云中奉命南征道经少林寺,收少林寺僧宗擎、普从二人为徒随军南征的呢?有关的史料记载其年代失实,说法不一。笔者借此机会,试加考证,顺提出请有关专家学者指教。
俞大献的《正气画集·新建十方禅院碑》云:“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已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但,这个“嘉靖辛巳岁”的年份是不确的,因整个嘉靖年代并无“辛已岁”,当是刊印《正气画集》时误植的。往下推的“辛巳岁”,则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是时俞大猷业已去世一年。如往上推的“辛已岁”,则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那时候,俞大猷的年纪才十七岁,并无在十七岁就拥兵镇守云中,官居参将之职此事,同《明史》所说不合。
唐豪在《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书中,则说俞大猷奉命南征经少林寺,“应为嘉靖四十年的辛西,而非正德十六年的辛巳。已当系酉字之讹”云。唐豪此说,也是与事实大相迳庭的。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俞大猷就已南下在江渐前线,率军大破倭寇于普陀山了。此后,并未再度奉命北上去戍守老地方的云中。因而,唐氏的解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惟一可供考证依据,则是俞大猷当年经少林寺时,“即择其僧年少有勇力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决”。假如,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俞氏统军大破倭寇于普陀山的时候为“三载之间”,那么,依此上推,则他途经少林寺的具体年代当为嘉靖二十八年的已酉岁(1549年),俞大猷此时年三十五岁,“壮岁旌旗拥万夫”官居参将镇守云中而奉命南征,则比较准确的。故“辛已”或“辛酉”,实为“已酉”之误。
考据既毕,言归正传。俞大猷和戚继光(1528一1587)既是明代抗倭名将的民族英雄,又是众所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武功巨擘。把武术用于军事实践上。两军对敌交锋,向以长兵器为主的。我国著名的武林名宿顾留馨先生,曾在《太极拳研究》著文说:“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战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和当时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和唐顺之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各家拳法,还向俞大猷学过棍法。”由此可证,俞大猷在武功上,以棍法(即“长剑技”)称雄于武林,连戚继光也向他请教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