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武子—一个武术世家的传奇轶事续篇(一)

李习友

在1983年第9期《武林》杂志上,笔者写了一篇题为《争也君子一一一个武术世家的传奇铁事》的长篇通讯,同年第8期《武林》彩色插页上,刊登了一组题为《三代好功夫一一著名武术家费隐涛同儿孙练武剪影》,共五帧照片。一眨眼,四年过去了。费隐涛老先生已进入耄耋之年,其儿女的武功也更如成熟了。在这国泰民安,武术昌盛之时,费氏一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费老和他的子女为中华的武术事业又作出了哪些新的贡献,请让我借《武林》之一角,向读者作汇报,也作为《争也君子》一文的续篇吧。

读《武林》武子求师

春光明媚的古城南京,生气盎然,身居闲市的费老先生家里,练武呼喊之声不绝于耳。忽然,走进一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此人个头不高,生得虎头虎脑,憨实忠厚,只见他进得门来,取出《武林》杂志1983年第9期,朝着众人双膝跪地,虔诚地说:“费爷爷,我拜您学艺练武来了。”众人连忙将他扶起,仔细一问,方知这位姓吕的小伙子来自四川山乡,他读了《争也君子》以后,暗暗筹集盘川,瞒着家人,独自来宁寻访费老,立志学艺不成不还乡。不巧的是,费老先生此刻已远聘福建传艺治病去了。费老的次子玉豪将这位小青年安顿下来,规劝他回乡去一边练武一边生产,小吕就是不走,玉豪又教给他一套拳术,几天后,小吕才高高兴兴乘船返川。象这样,因读了《武林》而来宁寻费求师者,在1984年竟有100多人,来自十几个省份。有一位勤劳致富的浙东青年,进门下跪以后,将一叠钞票顶在头上,表示自费求师学艺,久久不肯起身,其热爱中华武功的至诚令人动容。对于这样一些登门求师者,费氏家人总是耐心劝导,让他早日回乡。在1984至1985这两年间费老收到的武术爱好者的信件就有400多封。费老命令家人将复信打印,一一函复,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早已不收徒了。

睹武照遗孤寻旧

一个秋风轻拂的傍晚,一封来自武汉江岸的来信,由省武术协会转到费老的手中。读罢,老人不禁老泪纵横,难以自己。这是一位失散多年的师弟之子的来信,勾起了他对武坛手足无限的怀念。写信人名叫杨启发,是费隐涛老先生的师弟杨立元之子。1936年,杨立元在准阴面粉厂做工时,与费老同拜武术家石凤祥为师,二人日间同场练武,夜间纸足而眠。芦沟桥事变后,费杨二人胸怀抗日大志,同去游击区战地中学任武术教练,同开“普法伤科诊所”,为操练抗日将士,为普教众生费尽心力。1943年因形势恶劣不得不挥泪告别,一别40年渺无音信。解放后,费老曾修书寻访,仍无消息。现在,杨启发从《武林》杂志上看到费老全家练武的照片,不禁欣喜若狂,随即写信向江苏省武术协会探询费老近况,并且带来了其父已于1944年因肺病逝世的消息。中断了40年的联系,通过《武林》架起相逢桥梁。每想到此,费老总是对《武林》充满了感激之情。

返武坛宝刀不老

又是一个早春季节,“武术热”席卷福州,体育馆里人头挤挤,门票七角一张,高价票七块钱还难以到手。1984年全国武术精英表演大会,请来了武坛的老将、新秀,十八般武艺争奇斗艳。费隐涛老先生携第四子玉梁应邀赴会,登台献艺。这位古稀老人,身着黑色对襟绸衣绸裤,腰束浅蓝色宽带,一会儿单独表演罗汉拳和剑术,一会儿和师弟王锦春表演对打拳,又和玉梁表演空手夺枪。只见他步履矫健,手捷眼快,步碎身活,身手不凡,拳如行云流水,剑似仙鹤展翅,每次登场都赢得阵阵掌声,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师和录相师。当地报纸以《宝刀不老》为题刊登了访问费老的文章和照片。在大会举行的振兴中华武术座谈会上,费老慷慨陈词,语惊四座,会后,新朋旧友,交谈、签名、喝茶、饮酒,费老侃侃而谈,提笔疾书。言行举止,包含着对振兴武术的强烈追求和一颗赤诚之心。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