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打摔拿—试谈长拳攻防技术的核心(二)

摔:长拳中的摔,是由古代武术搏斗形式的“角力、角抵”等逐渐发按演变而来的。春秋时代的才搏即是可打、可摔,可将对方压在地上直至败服为止的一种技击术。唐人颜师古注云:“手搏为下,角力为武戏”。清人王先谦注:“角抵,今谓之贯跤也”。除角抵、手搏之外,当时还有相扑。相扑又名“角力”,从史料上看与角抵有区别。《唐音癸戴》载:“凡陈诸戏毕,左右车槌大鼓,引壮士裸祖相搏,较力,以分胜负”。由于角力者上身裸露,不能用抓袖口和领口的技术来控制对方,因此相扑多以抱摔的形式出现。角抵与相扑有了明显的区分,说明搏法技术有了发展。从古籍所记载的“角力、角抵,手搏论述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手搏、角抵、角力(相扑)都其有浓厚的摔跌色彩。手搏不仅可摔跌,而且主要是击打。后代拳法中的打、跌二法,乃是手搏中摔、打二法的延续与发展。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式长拳)中所记述的跌法来看,基本上都是“打中寓跌,跌打相为互用的”。戚氏说:“看他立站不稳,后扫一跌分明”。长拳中的摔跌,其特点不是专为摔而摔,而是一种与踢、打、擒拿相互结合使用的摔跌法。这种摔跌法是利用身体各部位的发力与技巧,结合武术中的择跌招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技击方法。长拳中常见的摔法有:勾踢、拧别、绊摔、挂踏、玛手、背包、豁挑、钻打,别子、德合乐、纫蹬等。

拿:长拳中的拿法也叫擒拿术。手法变化独臻神妙,有:“串子、串于、七十二串拳、三十六合锁、七十二把拿”之说。我国古代的攻防技击术,除踢、打、摔外,拿法也是重要内容之一,而且随着历史的演变,擒拿技术也有很大发按,史料上也不乏记我如《公羊传中云:“万怒、博凶公,绝其豆”“绝其短”就是擒拿中的锁喉法。秦汉三国时期把擒拿术叫做“摔胡“。它既不同于“仆“,又区别于“搏”,应为擒拿之术。《南史》以“摔胡”来解释“手搏”,不过,手搏不仅包括踢打跌摔,同时也包括擒拿。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曾经通过对当时民间武术家的表形,列举了“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说明在明代或明代以前,擒拿在拳术的技法中已成为“踢、打、摔、拿”四个技术内容之一。擒拿术在练习和实用中既和踢、打、摔等技术融为一体,相互引发;又可以自成体系,偏擅一技。发展至今之擒拿术,虽然流派不尽相同,但毕竞亦大同小异,都是按照反关节的原则,进行擒拿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的练习。体现出“不以力敌,精于巧拿”的特点。除了反关节的拿法外,还有提皮拿肉,封闭穴位等特殊的擒拿技术,要辨位于寸尺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水流云绕,莫测端倪。擒拿的主要手法有:“刁、拉、锁、扣、搬、缠、卷、拧、提、崩、晃、抖、托、拿、揪、扭”等。长拳中常见的擒拿手法有:“缠腕、锁喉、托肘、别臂、大缠、扯翅、猴拧蒜,反挎竹篮”等。要使擒拿术奏效,必须练出超人的指握力量,并熟练地掌握擒拿方法,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擒拿术对人体各部位皆可施展控制,是一项技击性很强而又复杂的技术,必须严格地掌握要领,使用起来才能迅速奏效,但对人体的破坏性也很大,不能贸然从事。流传在民间的擒拿歌日:

扣指巧拿把敌伤,腕力一推我武扬,

锁住敌人筋和骨,闭住穴位跌当场。

左手擒住右手拿,左右并用肩胯化,

手法敏捷敌难躲,指劲精巧无人挡

以上是个人对长拳“踢、打,摔、拿”攻防技术的管见,谨就教于武林同行。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