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打摔拿—试谈长拳攻防技术的核心(一)

江汉大学 安天荣

武坛内众所周知,“踢,打,摔,拿”是长拳攻防技术中的核心。长拳的一,拳、一脚、一跌,一摔,一撞、一靠,擒扑封闭,扭拧折叠,翻转回环,屈伸起伏,纵跃腾挪等动作,均由“踢,打,摔,拿”所组成。在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今天,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迅速提高我国的武术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并使之科学化,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使中华武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为此,仅就长拳攻防技术的核心问题,提出个人对“踢,打、摔,拿”的浅析,供广大武术爱好者参考。

踢:长拳特别注重“腿技”。武术史上很早就有“股肱”,“手足”的记载。《礼记,王制》中说:“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荀子·议兵》中要求“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训练士卒就以锻炼拳脚、体力和胆量为主。后来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积累,整理和创造,孕育了多以腿法结构为中心拳种流派。其中就有“戳脚”和“弹腿”等。截脚是以腿法为主的拳术,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宋代已有“踢拳”的演练。戳脚则以“鸳鹭腿”称著。《水浒》第29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就用了戳脚中的玉环步、鸳鸯腿。说明戳脚当时在民间颇有影响。明代曾有专门擅长腿法的武术家,号称“山东李半天之腿”。还有的拳术腿的弹伸动作比较突出,称作“弹腿”。长拳很多拳法的演练和技击术都强调“以腿为先”,讲究“以步带腿,步步有腿”,达到“手似两扇门,全靠腿踢人;出腿不见腿,发腿如放箭”的要求。拳谚中也说:“手打三分”,“腿打七分”。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腿的重要性。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撰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更雄辩地证明,在明代以前的武术家,已经注重了腿法在长拳套路演练和击打格斗中的运用。而在当代长拳的练法中,如“屈伸性腿法”包括:弹腿、蹬腿、瑞腿、点腿、铲腿、缠腿;“直摆性腿法”包括:正踢、斜踢、侧踢、里合、外摆、后撩、倒踢,“扭转性腿法”包括:直身前扫、伏地后扫;“击响腿法”包括:一单拍脚、斜拍脚、摆莲拍脚、里合拍脚;“劈叉腿法”包括:横叉、竖叉、跌叉等等。此外,更有一些把上面所说的几种腿法在练习中综合使用,形成了技击性很强的特殊腿法,如:“鸳鸯腿、连环腿,飞天腿、统袖腿、金绞剪、反背金刚腿等。踢法多样,不胜枚举。

打:长拳中的打法,跟踢法一样,萌芽于先秦时代,人们与野兽进行拳打脚踢,躲闪摔跌的徒手搏斗。及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各路诸侯重视拳勇、技击,习武之风尤盛。管子治齐尚拳术,后来孙膑到齐国,对拳术的提倡,更不遗余力,所以战国时齐人独以技击著名。《荀子·议兵》中载:“齐人隆技击”。当时把拳勇,技击称之为“相搏”。《资治通鉴·秦记》:“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战国时代拳术中的打法就有进攻、佯攻、格挡防守,也有击上打下的战术运用。到秦汉三国以至隋唐五代,拳术的打法进一步有所提高。既有从春秋战国的“相搏”中分化出来的“角抵戏”,还有一种流行很广,攻防性较强的技击术叫做“手搏”。明代以还,武术进入了大集大成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打法亦多种多样。军事实用性的拳法与花拳绣腿并行不悖,攻防格斗技术,日趋完善,并明显地形成了体系。很多快速有力的拳术在打法上的要求是:“出手如闪电,打拳似流星”。正如明代著名武术家唐顺之在一首白眉道人的诗歌中所说的“去来星女掷灵校,一撒通人皆是手”。长拳的打法主要是上肢“手、肘、肩、臂”各部位的技击方法。其中拳法有:冲、劈、撩、砸、贯、栽、弹、横、抄、崩等:掌法有:推、挑、穿、插、劈、砍、拍、按、亮、楼手,刁手、缠手、舞花手等:肘法有:顶肘、盘肘、架肘、里格、外格等;更有肩、臂、膀的挤、贴、撞、靠、依、碰、滚、缠等。总之,长拳的打法讲究“发拳如爆竹、拳打寸劲“,其特点是“快速有力”。与明代著名武术家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反复强调打法的“快”如出一辙。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