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弟
太极拳中所有动作的名称,皆有它的取义。动作的命名,绝非随意凭空编造,它的产生乃是根据动作的形式及其作用的所在,也就是非象形即象意,例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的动作,即是象形,“进步搬拦捶”的动作,即是象意,拳式的每一个动作之所以要给它取名字,其目的无非是使学者能根据象形象意的原则,便于领会、易于记忆,利于掌握。假如拳式动作的命名不是根据象形象意的原则,学者将无法领会拳式的要义,无所适从,也就失掉了拳术名称命名的意义。
“太极拳体用全书”印行较早,影响面较大,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练拳的指南,而此书又署名为杨澄甫著,所以更具有权威性,我的父亲李雅轩曾追随杨澄甫先生十余年,抗日战争时期流寓四川,在四川传授太极拳近四十年。他生前曾对我们说过:“太极拳体用全书”虽署名为杨澄甫老师著,实执笔于弟子郑曼青之手,郑的文化很高,故由他根据杨老师的口述而成书。“但是曼青先生那时学拳未久,对澄甫老师所讲的拳理尚未十分明白,写书时加上了很多自己个人的意思,所以在很多地方发生了错误,此书最宝贵者,乃是杨老师的拳照…”。(摘自先父对体用全书所作的眉批)。先父在世时,曾对书中的几个拳式名称和动作用法提出了疑义,并加以另外的解释和补充,现将我父亲意见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商榷,参考,以利于太极拳事业的发展。
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抱虎归山”、“转身白蛇吐信”、“高探马带穿掌”及“搂膝拗步”四式,雅轩父亲认为书中“抱虎归山”的抱字,是虎豹之“豹”的误写,应为“豹虎归山”方妥。认为书中在谈及此式动作和作用时说:“设敌人向我右
侧,后身迫近击来,未遑辨其用手或用脚时,急转腰分开两手,踏出右步,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右手随腰向右方敌人腰间楼去,复抱回,左手亦急随之往前按,故右手先用复腕楼去,旋用仰掌收回,如作抱虎状,倘敌人手脚甚快,未能为我抱住,但仅为我楼开或按出,则彼复换左手出来,我即用捋势捋回,如揽雀尾三势捋挤、按”。这段话把此式的动作和作用说得含混不清,从此式的动作上看,本无抱之形态,既然说敌人在我右后击来,尚未遑辨其用手用脚,如何便能去楼住敌人之腰部,形势上说亦不可能,书中谈到作用时,既说楼,又说抱,又说抱不着,又说左手按,又说捋,究竟此式意在何处,使人读后,莫明其妙,雅轩父亲说此式动作分明是右掌由胸间,左手平面部,扭项回头向右后方扑去,如虎豹归山之形势,其作用是说:如对方在我右后向我上部来犯时,我便由左往右后转身,以两手向其右臂或胸部找其右侧面打截动,连撑带扑冲去,势如豹虎躐山之状,此式与形意拳中虎扑式略同,不过太极拳在练时徐徐缓慢,故只形容其意思而已,并不躐跳,所以此式用虎豹的“豹”字为要,如用怀抱之“抱”即不通,难道老虎可以怀抱吗?太极拳尚巧妙,不尚拙力,即或将其抱住,是否要与其角力?再如文中所述:“我即用捋势捋回,如同揽雀尾三势、捋、挤、按云云。说明这几个动作分明是接豹虎归山式后面的揽雀尾式,是与“豹虎归山”式在动作和作用上完全不相同的另一拳式,因其演练时方向是斜向,故应名为“斜揽雀尾”,不能将这两个动作混为一谈。
另外,关于“转身白蛇吐信”式,书中说:“此式略与翻身撇身捶同,帷第二式变掌用法,唯在手掌加沉动耳。”如书中所说,此式既与“翻身撇身捶”在动作形式上,作用上相同,唯一的区别即是翻身撤撇身捶用的是拳,此式将拳变为掌,我父亲在四川传拳时,将此式名称改为“转身撇身掌”,认为这样更为贴切,他说,拳式的命名非象形,即象意,此式既名“白蛇吐信”,那么在象形上应有如蛇吐舌之形,象意上应有如蛇吐信之意,但是此式既无白蛇吐信之形,又无白蛇吐信之意,动作和用法上都没有突出一个“吐”字,而将此式叫白蛇吐信是不恰当的,那么太极拳中那一式才是“白蛇吐信”呢?他说书中有一式叫高探马穿掌,穿掌这一动作从形式和用法上讲突出一个“吐”字,穿掌才叫“白蛇吐信”式,因为从象形象意上讲,此式动作是,左掌在右腕之上用掌指向敌咽喉部戮击。右手掌在下形如蛇之下唇,左手臂从中间穿出,掌指向前插击。形如毒蛇吐舌,其势甚险,所以此式应命白蛇吐信,但书中却将此式叫“高探马穿掌”,不知是何原故,从动作分解上讲,“高探马”应为一式,因为整套太极拳动作中共计有两个高探马,穿掌为另一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穿掌”并非是“高探马”式中所包含的内容,怎能混为一谈,“高探马穿掌”这种提法本身就有语病,所以此式命名为“白蛇吐信”才是正确的。
关于“楼膝拗步”式,此式从动作上讲是左(右)分步时,左(右)楼膝,右(左)手经耳根部向前平胸打出,此式名称只突出了搂膝而忽略了进攻性的打掌。我父亲在传拳时,将此式改为左(右)搂膝拗步掌,增添一字,动作的含意就非常清楚了。
以上所举几例,只是我父亲在世时,对“体用全书”在文字和动作上的部份意见,其它问题由于限于篇幅就没有一一列举。为了早日把太极拳推向世界,对于太极拳艺术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拙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