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二字箝羊马命名的传说

深圳 朱燊尧

“二字箝羊马”虽非咏春拳仅有,但咏春拳“二字箝羊马”的来历却是有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一)

有一灰,严咏春与一和尚搏斗,她使出“鸯鸳脚”向和尚踢出。但料不到和尚回敬了一记“铁砂掌”;她的腿被打断了。此后,咏春练起功来,总觉得断过的腿力不从心,“四平大马”蹲得久,便难使平行之力。就想到改变马步,先将洪家拳大“四平马”改为小“四平马”,两脚间距离缩短了,马步较前高些,两脚就没那么费劲。咏春很是高兴。但一段时间后,她又觉得在转走、疾进、闪退方面,小马又显得不足,不能很好地配合上身发挥有效招数。经过一翻苦苦冥思及试验,她创出了一种似虚步非虚步,似子午马非子午及,似麒麟马非麒麟马的新式马步,运用起来简便灵活,配合上肢运动得心应手,她大为欣慰。这时才想到该给这个马步起个名。有一天,她在村里和一群村童嘻闹,孩子们骑着山羊追追逐逐。山羊颠来覆去,背上的孩子前俯后仰或扭身,就是跌不下来。咏春突然注意到小童的两只小脚,着羊身的样子很象这种马步。于是“钳羊马”就这样定名了。至于当初她是定名“二子(两个孩子)箝羊马”还是“二趾(两对脚趾)箝羊马”,至今还需考究。而后人多用“二字箝羊马”。严家曾定居福建、广州和肇庆,这“二字”是否因方言不同而读音各异,仍需我们在挖掘整理时加以核实吧。

(二)

严家住在农村,村里有养山羊的习惯。严家也饲养了几头。一天傍晚,咏春点羊头,发现少了一只,便到村边和后山去找。这时天黑了,她隐隐听到山上有羊叫,便循声而往。她看那只羊在树丛中伏着不动,只是“咩咩”地叫,以为羊扭伤腿。拨开树枝近前一看,原来羊的两胁被两支树茎斜斜紧夹着。这时羊儿一见有人到来,边呼叫边用四脚乱蹬乱跺,但不管它往前冲、向后退、左扭右摆,两支树茎也粘着羊身摇来晃去,羊儿就是无法脱出。咏春不经意的踢了一下羊屁股,它负痛用力向上蹿,咦?还是出不来。她有点奇怪,就蹲下来细心地观察一两棵树身是斜斜往上对着方向生长的,互相粘着,形成“×”状。山羊不小心穿到两树之下,成了“俘虏”。咏春是个有心人,忽然想到:如果敌人攻击下盘,进入两脚之间,能否像树茎那样,使其有进难退?

从此,她试着将两个膝盖碰在一块来练习马步进退,又在与父亲的配合对练中摸索,改进,终于研究出一种专门对付大马、长马,对付攻入下盘的小型马步:以膝粘膝,以膝对膝,以马避马,以马绊马,以马迫马,以马打马。于是她命名为“二支(两支树枝)箝羊马”。这种马步,在她后期的搏击生涯中发挥了如愿的效果,后学者都感到灵巧实用。

(三)

严咏春是个女子,她下决心从女人自卫的本能出发,研究一种适用于她们自己(女人)的打法。先从保护上身着手改变某些少林拳原有打法:拳自胸前(中线)发击,距离短,速度快;防卫(胸部)用“封手”,在胸前形成严密防护网,借对方来力使力,阻止及封闭对方桥手。下盘怎么办?如果仍沿习传统打法,用手去照顾下盘,一来会削弱上身必须的防攻能力,二来仓促间难以抽出机会下防,得想办法以马步保护下盘,护着下体。女儿家站四平大马,既不雅观,又易给人有可乘之机。她便改大马为小马,

两脚与肩同宽,微屈膝;变正面马为侧马;将“前弓后箭”改为“前箭后弓”及“三角马”,两大腿相夹,两膝盖相随。这样,腰马很好地护着下体,并能灵活避御大马的冲击,以小马牵制大马。她小时候放过羊,觉得改进后的马步运转起来与儿时骑羊的姿势差不多,于是将手法命名“封手”、“粘手”,将马步命名“二字箝羊马”。从此,咏春拳的“以手封手,以马封马”的打法逐渐得到武林界的认可。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