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武术气功(续)—一段重要的史实(四)

但当时许多先进人物充分认识到中国武术的意义,比如孙中山就十分支持武术的宣传普及。陈铁生当时为扩大武术影响,曾编著《精武外传》、《精武医说》、《谭慨精义》、《功力拳》等书刊,广受武术爱好者欢迎。就在他对武术问题同鲁迅发生争论这一年(1919年),他又为纪念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而编著《精武本纪》。孙中山亲自为《精武本纪》作序并题字:“尚武精种”。孙中山在序文中对武术作了精僻评价,并针对枪炮发明后中国武术已无作用,应当消亡的论调力加驳斥:“概自火器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并体育之技击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他回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情景得出结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谓技击与枪炮和飞机有同等作用,亦系不可!”他针对当时有人想废止武术,抛弃技击,纯粹提倡“洋体育”的论调提出告诫道:“我国人展昔仅袭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末,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耶?!”他还针对那种想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崇外的看法,写道:“我同胞居此竟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孙中山有感于当时外患严重,国民体质衰弱提倡“尚武精神”,并充分肯定武术强身壮体和抗敌保国的实际价值,其真知灼见的立论,对于当时反对提倡武术,欲将武术作为“封建旧文化”抛弃的观点,无疑是一种有力批致。

七,鲁迅后来反对“提倡打拳”的观点有了改变,认为“为生存起见,也得会打拳”

陈铁生1919年年1月20日寄出反驳鲁迅的文章后,同年4月他和陈公哲、姚蟾伯,陈士超等由上海赴广州,成立广东省精武体育分会。其后,陈铁生又回上海,陪同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及赵连和,杨深伦,叶凤池等著名拳师南下赴粤,并先后在佛山,汕头,香港等地设立了分会,对南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极大作用。这在当时影响较大,也招来一些人反对。鲁迅在1919年11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上以唐俟为笔名发表《有无相通》的杂文,嘲讽道:“北方人可怜南方人太文弱,便教给他们许多拳脚:什么八卦拳’‘太极拳,什么洪家侠家’,什么阴截腿抱桩腿‘谭腿’戳脚,什么新武术旧武术’,什么·实为尽美尽善之体育’,·强国保种尽在于斯…直隶山东的侠客们,勇士们呵!诸公有这许多筋力,大可以做一点神圣的劳作一我们改良点自己,保全些别人;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罢!”

陈铁生等武术家们却不为所动,仍积极传播武术这一“国粹”:其后,四川、浙江,湖北等多数省份及东南亚一带都建立了精武分会。陈铁生武术著作甚丰,被誉为“武术秀才”,为近代武术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他抗战爆发后避居澳门,1940年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鲁迅是不是始终反对武术这一国粹呢?不是的。

我们知道,鲁迅的思想有个发展、演变过程。他反对中国拳术和气功这几年(二十年代前后),他的思想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论强调生物界现象的相互联系,强调事物的发展一般由低级到高级,旧事物必为新事物所代替及所谓生存竞争的法则。进化论的出现是唯物主义思想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它却不能解释阶级及阶级斗争。所以当时的鲁迅的思想有相当的复杂性: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直到1923年却还摆脱不了轻视人民群众的弱点,认为“群众,一一尤其是中国的,一一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坟·娜拉走后怎么样》)。一方面他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恨不得祖国立刻从贫苦落后中解救出来富强昌盛:但在另一方面还不能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主张将中医,武术及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旧文化当作“封建国粹”全部抛弃,主张“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是因为“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一一但除了印度一一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华盖集·青年必读书》)这种“为了泼脏水而将婴儿一起泼掉”的观点显然与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相悖。

“五四”高潮退后,鲁迅思想开始逐步演变,如他所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南腔北调集》)到1927年后鲁迅思想有了飞跃发展,正象瞿秋白说的: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文集第二册》)

所以鲁迅后来对武术,气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1927年,原西北军高级将领张之江以第二集团军全权代表乙名,在南京宣传武术“自卫卫国、自强强种”的意义。在一些军政要人如戴季陶、李景林、钮永建,张宪、褚民谊等支持下,于1928年3月成立“中央国术馆”,制定了“社会推广,扩大宣传,统一教材,培养师资”的计划。为此目的,“中国央术馆”于1928年11月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

因为这次倡导武术“国考”的张之江等人都有较高社会地位,于是招来一些人反对。有个叫文辉的,知道鲁迅曾反对提倡武术,就写了篇文章《这回是第三次》,寄到鲁迅主办的刊物来。这篇短文对武术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而知者不多,故引全文如下: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