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伟
无庸讳言,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普遍提高以及对具有独特魅力和闪耀着智慧光茫的东方古文化的探索研究,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和旧理论旧观点受到挑战将是必然的。君不见:认为人体经络实质上是特殊的液晶态物质的有之;认为北纬三十度地区怪事,《周易》可解其中之谜的有之;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不正确的有之等等.张文江、常近两位先生大胆而又新颖地从气功角度提出了“生命在于静止”的论点,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进行了挑战,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在此之后,李光先生又从他的思考与研究角度和张文江、常近两位先生进行了很有见地的商榷。不同理论不同观点就该需要研讨、需要争鸣,只有这样,科学才会有所发展,认识才会有所飞跃,人类才会有所进步。而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人类总习惯于借助已有的理论去观察、理解和认识某些事物,殊不知正是这已有的理论又常常成为我们认识这些事物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需要突破已有的理论体系,超越狭隘的认识范畴,在新的科学高度上,改造我们的思维,更新我们的观念。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来是可以叙说和阐述的,而这些叙说和阐述并非是恒久不变的,换言之,各种对“道”所进行的叙说和阐述,非“道”的全部内涵,非言语所能讲说清楚的;“名”这也是可以称谓和定义的,而这些称谓和定义并非恒久不变的,换言之,各种对“名”所进行的称谓和定义,非“名”的所有属性,非言语所能解释清楚的。
显而易见,语言文字在表达深奥的思想内涵方面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横生枝节,试想连老子对“道”的阐述也受到语言文字的限制,何况“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本不够严谨的话呢?1985年7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老年人学会上,曾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作了现场调查,结果:1/3的人举手赞成,1/3的人不赞成,1/3的人模棱两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怎样理解、怎样领悟,就全在于各人的知识结构、哲学观点、生活阅历和智力悟性了,片面地理解“生命在于运动”,过度地强调运动量,科学证明反而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创伤的危险,会使肌肉拉伤、韧带拉伤,带来肌腱炎、疲劳性骨折及其他一些疾病,严重的将引起猝死,这已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因此应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地采取最安全、最有益的运动形式,才能通过运动获得收益,这才是对“生命在于运动”的正确理解。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生命在于静止”的观点,持不同见解的也应该是在意料之中的。一种理解:从文字上顾名思义,认为既然要生命静止不就等于要生命完结吗?怎么谈得上延年益寿呢?当然这只是一种幼稚的理解;再种理解:从我国传统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五脏的经络分布路线都要经过四肢,四肢运动不够将降低经络输送内气的功效,势必造成内脏因能量输送不出而蓄存过多,体表因得不到能量而工作能力下降,造成疾病,怎谈得上“生命在于静止”呢?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理解;三种理解:从气功角度出发,认为“静”只是指练功中思维活动的简化和精神状态的安宁,“静功”外静而内动,而体内各系统各脏器发生着多方面的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健身防病,尽其天年,不过也应注意到练功如果片面追求效果,急于求成而偏离练功原则,往往会出偏差走火入魔,这才是对“生命在于静止”比较正确的理解。当然还存在其他不同见解。综上所述,概而言之,对于“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这两个观点的不同见解不同领悟,确实存在着语言文字在表达上和理解上的局限性,我们不可否认在某种认识高度上存在着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于“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这两个观点,如果不在同一问题的同一层次同一角度上进行讨论显然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它们只能是相互对立而不能统一的。
二、祸兮福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之中有幸福依附着,幸福之中有灾祸隐藏着。先哲老子认为:在浑朴无名的道体分裂之后产生了许多相对概念,而这些相对概念只有在相互比较的情况下才产生。譬如:祸福、阴阳、虚实、强弱、有无、得失、黑白、雌雄、刚柔、贵贱、智愚、动静等等。那么是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静兮动之所倚,动兮静之所伏”,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我们浏览一下《内功图说》“天地本乎阴阳,阴阳本乎动静,人身阴阳也,阴阳一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疾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再让我们瞥看一下《道德经》第十五章中“涣兮其若凌释”:静坐时外形确实呈现出一种安静不动的气象,但实际上练功者体内的真气疏通经络,血脉和畅,如春冰融融,涣然将释。也让我们参考一下气功修炼的作用和一般体育运动的作用;气功主要通过“意”“气”的修炼,通过特定的以意识为主导的锻炼,调整肌体功能,活血通脉,治病强身,表面上“外静而内静”,实质上“外静而内动”,动静结合;而一般的体育运动,通过肌肉骨骼外形上的运动来调节机能,舒筋通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适当静息,不要过度,动静结合。窃以为;不难看出,疏通经络,活血通气,舒筋畅脉,防止疾病,动静结合,“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在这同一问题的同一范畴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简言之,所谓的“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的观点只是在认识和阐述上各有所侧重和强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