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国术馆与河边村武风

刘占东

河边村古属五台县,解放后才划归定襄县管辖。五台、定襄两县毗邻,北连雁门关隘,地势险要。当地民风强悍,乡间出于保家自卫,集资开设拳社,延师教授子弟,崇尚武艺,以应武科考试。明、清以来考中进士、武举人者不乏其人。五台又为历史驰名的佛道教圣地,境内寺院林立,其中有不少武林名师,避世豪杰,加之外方名士,云游交往,习武练艺,蔚然成风。堪称为藏龙卧虎之地!清代曾出过名震京都的武术宗师普济和尚。因此,五台县和河边村素有武术之乡的称号。

河边国术馆从1933年成立,到1937年解放,虽仅有四年时间,但在山西武术界却留下了较深的影响。比如于鉴把三皇砲锤、轩辕大竿的技艺带到山西,给封闭的山西武术增加了新的内容,至于国术馆为河边村、忻州地区和山西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并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其功绩更不可湮没。

当年国术馆大师培养的徒弟们,除部分去世外,如今,还有乔兴、许有德、张能富等老教练或裁判,仍活跃在山西武术界。

乔兴主要受教于葛书元,以太极拳著称。现已80高龄,但精神矍铄,每天仍然在太原儿童公园练拳授徒。

许有德,70多岁了,会多种拳术和器械。在太原开设了“晋阳砲锤拳社”、亲任社长,连续举办了武术散打、擒拿格斗、摔跤、拳击等各种培训班20多期,先后有500人参加学习。

张能富原是山西晋华纺织厂工人,当年在河边村受教于国术馆,功底很深,多次参加过全国、山西和忻州地区的比赛,获得过较高的名次。解放后,他在晋华纺织厂广泛传授武术,深受群众的拥戴,他的高徒伍仁礼在1985年太谷举行的全省武术观摩比赛中,获得太极拳第一名。张能富现已退休,回到家乡河边村,但仍为当地的武术发展贡献余热。

河边村被称为武术之乡,溯本追源,这与当年国术馆所留下的武术种子有极大的关系。前人种下的福荫,为以后的武术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放后,河边村的武术活动多姿多彩,首先是以小堡、北堡为中心,每年冬季到元宵节前,都有群众自发的练武组织。由当年国术馆的曲玉生、刘献稷、曲士秀、王隆生、曲大全等担任教练。其次是河边村一带每年元宵节举办的武术与文艺相结合的“社火”比赛,此项“社火”活动,连续举行五至七天,远近有名,武术的惊险动作和优美的民乐融治一炉,富有强烈的吸引力,风靡了当地群众。

1958年,河边中学开始建立了武术队,由校长白汉文、教师郭礼文负责组织领导,聘请曲玉生师傅当教练,并逐步把武术队变成了忻州地区业余体校,曾参加了省武术运动会,成绩斐然。

1961年,以地区名义先后参加晋北和山西省的武术比赛。1964年再次参加省武术比赛,都获得了不少名次,并将队员薄改莲、曲世伟输送到省体工队。1965年忻州地区武术比赛中,河边武术队教练张能富获得太极、刀术、剑术三项桂冠。1982年,张能富作为山西代表队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会。

河边小学武术队于1963年建队,教练员由赵费玉担任,曲玉生师傅任顾问。“文革”间期,也没停止活动。1972年,代表忻州地区赴省比赛,取得了刀术、剑术各第一名。以后还参加了山西省第四届、五届、六届运动会和其他武术比赛,多次被省、区评为体育先进集体。

这些学校的代表队,克服了条件差,设备简陋的种种困难,教练循循善诱,学员孜孜不倦,有四名入选省队和省体校,两名进入山西大学体育系,四名被录取到体育运动学校,在省内各地区担任教练的也有十人,长江后浪推前浪,逐渐形成了一支武术骨干队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发扬国术馆传统,河边村成立了三个武术队,其一是河边镇一村群众兴办的“新苗武馆”,由张能富师傅担任教练;其二是河边小学武术队,由樊俊英、张建林任教练;其三是大关山太钢十四校武术队,由赵贵玉老师,赵春兰老师担任教练。此外,张能富最近又在河边火车站传授武术,在站长的支持下,有几十人参加锻炼,他们已学会了杨式第一代太极拳、八仙剑、少林刀、三十六手鞭竿、头二趟砲锤等。

现在,河边学武练武蔚然成风,人数已接近千人,使“武术之乡”光荣称号增添了新的光彩。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