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说猴(二)

猴拳,早在宋代就有出现,是一种仿形拳。它萌生于古代的猴舞和禽戏。汉人擅长卿继战国魏文侯时倡行的新乐猕猴发,而作沐猴与狗斗舞,引起皇帝与群臣哄堂大笑。公正廉明的司隶校尉盖宽饶批评他为“五经扫地”,并公开劾奏长信少府。但这一公案,并未危害新兴舞风之传递。北齐文宣帝时,对此戏“尤宠狎之“。汉末中医学家依华佗简化《六禽戏》别立《五禽戏》,用以健身,养生,其中就有“猿戏”一节,尤为后人所热爱。后人就据舞与戏再进一步丰富其形和神,以及身、手、步法,使其具有增强体质,又能防身和自卫的双重价值。从为了狩猎和战争而沿长手臂的军器,又返祖为爪拳的徒手博击一一拳术。

清末、民初是武术与京剧武戏大融合的时期,京制界对此并不讳言,面且很坦诚直率的说明了是汲取武术精华,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结合剧中人的性格、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创新为新的时空艺术,配合服装、道具、荆情搬上舞台,一时成为最活跃的崭新风尚,为舞台武打艺术开拓出新的远景,广受青壮年人的喜爱,也激发了民族尚武精神。如杨月楼,演老生兼武生,在猴戏中以《安天会》尤为世人所赞誉,被人喻美为杨猴子。杨小楼秉承家学,又师余润先,集两家之美于一身,故为后世武生所宗法李万春、李少春的《闹天宫》亦称猴艺表演艺术之一绝,观者莫不交口赞叹!它如盖叫天武功根底深厚,人称活武松,足见盖氏对《水浒》中的武松,在性格刻画上,艺术表现上,神施鬼设,惟妙惟肖。马富禄精于武丑脚。这一行在武行中不仅要求身体素质好,技术全面,而且要有几招绝活,马氏所演的时迁《偷鸡》,朱光祖《盗钩》,不仅情艺交融,出神入化,更富有武林中“托”字的真实功夫,表现出机智勇敢,猿纵猱飞,身经如燕,轻巧敏捷,功夫的深奥,更胜翘关举鼎者。梅兰芳擅青衣、花旦、刀马旦,在《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一折,为中外表演艺术家交口称赞,关肃霜长于武旦、刀马日。另外创造了“大靠出手“,使京喇表演艺术更上一层楼。此外,还有很多的优秀武生都具有高深的武功工夫和素养。俗语说:“好把势打不过懒戏子“这虽然是句山野俚语,但细心琢磨,也很耐人寻味。值得武林中主技击者深刻反思,精心研究一下武生、旦、丑的练功内容和方法,以取长补短,对提高技击是有助益的。

猴戏发展迅猛,在抗战期间,厉家班在重庆曾排练出《全本西游记》,一时轰动山城,场场爆满,门庭若市,座无虚席,深受大后方人民所喜爱。因而猴戏又反馈到武术运动中来。部分艺人,为了哗众取宠,博取观众一笑,混淆了拳术和戏的性质与两者的价值观。扭屈一臂在胸前手打凉棚,不顾武术摇头晃脑抓耳挠腮耸肩之病忌,或用一手两脚跑趟子。最不应该的是把猴子啃桃也纳入到拳术中来。而正规的猴拳,应突出拳法的掌爪抓拿,身步法中的跳跃,闪展、腾挪,以显示猿臂的轻快、灵巧,变幻莫测,猿足纵跳的矫健,猿身的柔软、活便与眼疾、心神合一为表里。其动也如风,其静也如撙。《红楼梦》十五回:“别学他们猴在马上。“就是指顽皮的猴子,区偻着身体,安静地蹲在马上。山西一支形意拳就采用蹲猴桩以练功,河南心意拳有猴竖蹲。这一姿势,身体完全处于自然放松,但蓄有很强的动能,就像引而未发的大弓。一旦需要,在弯曲的关节上所储备的弹性势能,立刻就能转化为动能。激活肌肉的屈伸使关节运动而作工。虎之扑食,猫之捕鼠,在未发之前,都是先弓其腰,屈其前后肢,为发力预先做好准备,所以一发即能捕获其猎物。在技击中更需要迅雷不及掩耳。在一定的空间内,利用时间差在速度优势下也可后发先至,特别应用长兵器格斗时,这一现象比较明显。

十二生肖太极拳、心意七独川、云南内家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皆有猴拳。形意拳取猴有纵山之灵,伸缩之巧。八卦掌的八形中有猴相:十形中有猴纵、强调回身动作像猴一样灵巧。山东国术馆窦来庚开创以猴拳、醉拳相辅相成的《太乙拳,培养出不少名手,林经三在全国武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可惜后继无人。

猴拳的动作,名称,多取义于猿、猴的生活,如猴捯绳是从猴善攀援,以强化拳势中的手法,既要快、准、狠、又要频率快、节奏密,似疾风暴雨,使人防不胜防。以用其好奇,喜动的本能,如拳势中的摘桃,桶蜂窝等动作。最高层次是猴形的人格化,把猴写为善解人意的智慧动物,达到知礼的境地,由偷桃为摘桃,献果、献杯等势,发展到登官。

由猴拳发展到猴棍,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猴在山野森林中,得一棍耍弄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把棍做为生产工具或武器进行自卫就费解了。效孙悟空金箍棒做棍术演练也无可厚非。后来出现的猴刀,似乎超越了仿生学。因为刀有刃而棍无刃,玩棍尚能适应猴的本领和智慧、舞刀似乎就难以自保了,超越情与理的浪漫主义色彩就会丧失真实感,对武术艺术发展来说是不恰当的。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