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力
“汛华杯”北京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经过3天5场109局激烈的争夺,已鸣金收兵。虽然由于海湾战争和某些客观原因的影响,许多国家未能参赛,仅有巴西、加蓬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罗马尼亚、美国、苏联和中国10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角逐,但仍不失为一次高水平的比赛。中国队共派出6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其中6个级别的争夺,6人均获得金牌,堪称一枝独秀。此外,罗马尼亚和加蓬选手各获1块金牌。其它除美国和日本外,各国运动员均能染指于银牌和铜牌。经过这样一次大型的国际武术散手赛事,必将使散手运动在国际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展。纵观这次比赛,瞻前顾后,不免有些零碎的感想。
“拳击加腿”辨
从七十年代末,我国恢复散手比赛至今已有十余年。在其试行之初即有人批评它是“拳击加腿”,到目前仍有人说它是“拳击加腿加摔”。言下之意似加非议。窃以为对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进行讨论。
散手是两者进行直接对抗的运动。它的比赛规则规定“可以用任何武术流派的动作进攻对方,但不许用头、肘、膝和迫使对方反关节的动作”。反关节动作主要指拿法。武术拳术的“四击”为踢、打、摔、拿。所以上述规则的意思是除拿法和头、肘、膝外,其它方法都可使用。“踢”是腿法;“打”是手法,主要是拳法和掌法;“摔”是摔法,按规则其它有关的条文可以看出主要是中国式摔跤的技术,特别是快跤。这就构成了目前散手运动的技术骨架。
诚然,散手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它更应具有中国武术的特色。但任何人种的人虽然在人体形态上各有差异,可是都具有相同的人体基本结构和共同的运动规律。如上肢比下肢运动幅度小而灵活,下肢比上肢有力而隐蔽;上肢向内挥动比向外挥动方便,下肢向前摆动比向后摆动容易等等。这种共同的结构特点和运动规律,也就决定了不同人种的人在完成相互徒手攻防的技术时,动作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一点不会因持有这种论点者的主观意志而有所改变。所以无论是中国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还是外国拳击中的一些拳法,都须遵循这种由人体结构所决定的运动规律,故二者就颇有相似之处。各种腿法也是如此。决不会因为有人为追求新奇而采用一些违背人体解剖结构特点的技术,而能在比赛中取胜的。人只能让自己的行动遵循客观运动规律,而不能“创造”客观规律。这是十分清楚的。
如此看来,“拳击加腿加摔跤”并无什么不好。常言道“拳打脚踢”,与“拳击加腿”也并无本质区别。戚继光说“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与此不悖。即使中国武术的不同拳种,虽风格各异,也都不能违背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所以戚继光又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看六步拳、猴拳、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即言此理。用法总是相同的。中国“古今拳法”如此,不同人种的徒手技击技术也是如此。了解此理,即可知现今散手技术的合理性了。可以说目前散打的技术能够反映出“远踢近打贴身摔”技术的风格。
可是事物总是有其两个方面。我们说散手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所以在“散手”二字前冠以“武术”二字。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里面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和外国相近的体育项目总是有所区别的。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在散手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和突出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所谓“拳击加腿加摔跤”并非将这些技术简单地叠加在一定,而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中国文化中“合”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训练,规则等多方面下功夫,以突出运动员的武术功底。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看到有些外国运动员并未受过较系统的武术训练,有的原来练过拳击,而练散手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他们只是一般性地适应了散手的比赛规则,即参加了这次比赛。他们所运用的技术动作就难于体现中国武术的风格,这类运动员依据规则虽上下兼用,但多上下分而不合,倒真有些生硬的“拳击加腿”的味道。可其中有些人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别的甚至给中国运动员造成了一些威胁。这就说明作为中国武术一部分的散打,目前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改进之处还多,当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人提出“打练结合,有所侧重”,这是一个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