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人仍以“意拳”称之。但芗斋先生认为,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况且拳术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念的作用又未免失之偏颇,更何况“意拳”之名早已有之(例如形意拳的早期称法以及近年发掘出的太行意拳等等),故再称之为“意拳”,似有不段,决非一个“意”字所能包容,而应是“形、神、意、气、力、法”六个方面的综合与统一,若单单强调意妥。有人则提出以芗斋先生之姓名来命名拳术,亦当即遭到他的反对。因为先生一贯提倡“拳术为公有”,况且大成拳是在师传基础上汇集各家之长所创立的,应是前辈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并非他一人之功。后来同道友人以“大成”二字相赠,以示赞誉。芗斋先生认为“大成”含有“综合、总结”之意,于是欣然接受为拳名。所以“大成拳”这一拳名自此沿用至今,且未变更。
由此可知,意拳并非王芗斋所创的一门自成体系的新兴拳学。因为它只不过是王芗斋先生由于传艺时的某种需要,变更形意拳名而得。故其虽名“意拳”,实则尚未脱离形意拳之巢白。唯独王芗斋四十年代中期于北京所创之大成拳,因融各家之长于一炉,不重套路,不讲招法,形成了以“站桩,试力、试声、步法、发力、推手、实作”(俗称“七妙法门”)为核心的拳法体系,在拳术之内容,练法、技击、理法及风格特点诸方面,均与形意拳和意拳大相径庭。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十余年间发展壮大,乃至扬名海内外,实非偶然。
从王芗斋先生随郭云深学练形意,到二十年代改易形意拳名为意拳,最后创立大成拳这一过程来看,先生于各个时期所传习的拳法是大不相同的;早年习形意,中年则传习意拳,及至晚年始传大成拳。可见先生之拳术是不断革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真正能代表王芗斋先生拳学法要全貌的,只有大成拳,而非意拳。因此,得先生拳学法要全貌的关门弟子一一北京王选杰老师,其无论是著书立说,撰写文章,还是在传艺中,都始终采用“大成拳”这一拳名,而从未以意拳”为拳名。
在王艺斋先生早年所授弟子中,虽然有部分人所传习之拳法,至今仍称为“意拳”,但观其拳法,却与王乡斋早年所谓之意拳相去甚远,而与大成拳却大同小异。例如现在北京地区所流传的姚宗勋先生(亦王芗斋弟子)之意拳,虽参有新意,融入了现代拳法之精萃,并有打砂袋和打手靶之类的练法,但其拳法仍以“七妙法门”为核心内容,拳之理法亦基本同于大成拳,故实则是大成拳。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便称为“大成拳”而已。
笔者认为,名称不一,一则不利于宣传介绍,二则易致混乱,况且“意拳”也并非只有一种;故作此“辨正”,以期为王芗斋先生之拳法正名。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前辈及同好不吝教正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