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中 李寿荣
“拳打南山延虎,脚踢北海蛟龙”是旧时打擂台的写照,它道出了双方的勇猛和本领。时至今日,霍元甲打擂的故事脍炙人口,仍在九洲传诵。今天的擂台散手赛不仅继承了古代传统的打法,而且将其纳入现代体育的轨跡。过去打播台双方先要立好生死文书,死活不管,异常残忍。今天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先要进行严格的体检,有心血管病和其它慢性病的不许上台,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奉献给观众的是勇敢的精神,惊险的搏击和攻防技能。
刚结束的1991年国际武术散手邀请赛给首都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人们在欣赏比赛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蓝眼睛的谜底
本次比赛来的欧美国家之多,令人惊喜,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美国、苏联、巴西…全来了,一双双蓝色的眼睛在头盔下闪亮。对他们习惯的看法是:这些国家的选手,没有真正练过武术,比赛只不过是好奇,打起来无非是拳击加腿。错了!他们热爱武术,并不比东方人差,其热劲甚至比亚洲一些国家还高。意大利练武术的人中,百分之八十是学武术散打。巴西人说,他们热爱武术散打,并不亚于足球。原因是,武术散打好学,好练,好记,好使。四个“好”字,唤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蓝眼睛告诉世界,这项运动果真了不得。它能用手脚同时进攻,方法可击、可打、可踢、可抱、可摔,其全面攻击和防守,那一项搏击都比不了。拳击只不过是直拳、勾拳、摆拳;空手道、跆拳道也有限。所以西方人一且接触到东方文化的精髓,就会出现许多兴奋点,全力投入运动中。
这次来参加比赛的选手中,许多人明知自己不行,拿不到奖牌,但他们却表示要来学习,渴望中国师傅教几招,传授出诀窍。抱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西方人,日本队同样如此,他们来的人中,前来学散打、见世面的占了大多数。从各国运动员热情的眼光中,可以看出这项运动已燃起希望之火。
“洋拳”已有“中国味”
几年前在深圳举行了一次国际散打邀请赛,观众左看,右看,心里总不舒服,觉得洋拳缺乏“中国武术味”。他们在擂台上呆板地移动双脚,两只带拳套的手在胸前摆动,很少起脚,更不会摔,常被动挨打,中国选手使绊,他们准倒地无疑。被打下擂台的更是屡见不鲜。说明他们对散打的技术不熟,不大懂规则。于是有人评说,此是擂台散打的初级阶段。北京大赛却有许多改进,技术趋于全面。3月2日晚决赛65公斤级意大利的罗伯托·波希对中国的杨建芳打的就颇有章法。罗伯托·波希在杨建芳出腿的瞬间,破坏其重心,巧施摔技,多次获得成功。85公斤级罗马尼亚的塔巴拉。马尔塞尔同意大利的斯泰芬诺·里奇较量时,本处于劣势,常被对方的重拳打得站立不稳,难以抵挡。但这位选手对于散打的全面技术掌握较好,当他闪躲过对手雷雨般的拳击之后,马上施招将其摔倒。更有意思是,塔巴拉·马尔塞尔把对方引诱到擂台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其下台,变劣势为优势。可见,真正掌握了散打技术的人,能达到象古人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即便力量不如对手,但用巧打,同样可获胜。这样的比赛既好看,又能鼓动运动员提高技艺。所以说,外国人的“洋拳”已换装备,中国武术味浓了。
中国选手的优势在技术
如果讲力量,可以说多个级别的比赛中,中国人的力量比外国人弱,但为何又场场获胜呢?其奥秘是技术。他们打出了武术风格,亮出了绝招。广东选手邓家坚的连击打得漂亮,“啪啪啪”,拳象连珠炮似地出去,而且往往拳腿交加,对手无法躲闪;杨建芳的绊摔成功率亦相当高,只要绊上准倒地无疑。有的选手在击拳中用砸、盖、扣、撩等一连套动作。踢时有蹬、弹、扫、踹、点等腿法。有些甚至以地趟拳动作进攻,颇有吸引力。
传统打法省力,目标准,成功率高。中国队选手虽然各有特长,但都能围绕传统打法,有的近似查拳,有的偏于华拳,还有的带有南拳味道,当然这些要细细去品味,乍一看是分辨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