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摸劲”,是指拳友间互相寻找用劲的机会和可能性。其方式大体跟喂劲相似。这是进一步的“知人功夫”在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双方作试探性的攻防各种劲路运转的练习,属不按固定程式的劲路运转“游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最佳用力时机、最佳作用力点、最佳运行路线、最佳操作方式和最佳综合效果等等。
这里所谓的“喂劲”和“摸劲”,已开始越出练习者个人力量的范围,在有外力的情况下去研究劲路的运转,是从人我双方关系去提问题的,因而可以克服个人找劲过程中的主观性。当然,这里的“人”只是友方而不是敌方。但在训练操作上却是一个“假想敌”。就整个操作过程来说,它包括有“知”和“控”两大要素。“知”是信息的把握,包含有“知己功夫”和“知人功夫”两个方面。“控”是信息的效用,也包含有“自身调控”和“操纵对方”两个方面。在这里,两大要素和要素内两个方面是可以互相融通的。前者如“知中可求控,控中可求知”,后者如“知人可知己,知己可知人”。呈现出全息对应状态。
三、太极拳劲路的应用和发挥
太极拳劲路的应用和发挥,前人和时贤也有不少的论述。它除集中体现在防身御敌的技击技术上面以外,还可体现在日常身体活动和相应的身体保护等各个方面。本文不想全面分析太极劲路在人类劳动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现和应用,而仅就技击技巧中的若干要点谈谈认识。这些要点,按笔者的理解,包含有交手开始时的“接劲”,接劲后的“听劲”,以及听清对方劲路后的“用劲”等三个环节。而整个过程中,又有创造形势和适时出击这样两个方面。这里只是从敌我双方的关系来提问题,属一种没有程序或日不按程序的劲路“自由问答”。
“接劲”亦称接手、接招或接势,是交手双方开始互相作用时的接触方式。太极拳打人最终是要通过身体接触来进行的。所谓“满身都是手”、“挨着何处打何处”等等,因此接劲是用劲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接劲,不外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以手或身体某一部分将对方加之于我之劲接住,以形成双方的身体接触,这是太极拳“听劲”和“用劲”的先决条件;二是与对方接触后把自身的劲路跟对方之劲路连接起来,以便“借力打力”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三是在发劲之后劲路断裂或对抗中被迫产生的断劲再连接起来,以作新的一轮对抗。太极拳接劲的操作特点是“以意领先”,“劲断意不断”。
“听劲”是指通过身体接触时所产生的一种“本体感觉”,借以弄清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措施,判断对方加于我身之力量大小、方向、角度等等,并进而“舍己从人”和“不会不顶”地寻找和造成“我顺人背”的机势。听劲是太极拳进入“懂劲”阶段的必由之阶和关键所在。它在技击上的优点在于把审敌和制敌两个过程统一起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去实现目标。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说:运用听劲时,应“先将己身呆力假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困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之。”
“用劲”是指敌我双方攻守对抗过程中劲路的实际应用和效能。太极拳用劲在操作上有蓄劲和发劲两个方面。蓄劲是能量的积蓄,发劲是能量的释放。拳诀云:“蓄而后发”,又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此之谓也,而其过程,一般讲究引、化、拿、发四个环节。在这里,引是引诱发致人,使其“节节深入”于我有利的轨道,“欲罢不能”地进入背势;化是走避敌锋,让过对方进攻势头,化解其劲路而使之落空;拿是封逼敌势,虚笼对方关节、拿准对方劲路,使其“欲变不能”以备我之发放;发是就势将敌沿其受力点(着力点)跟落地点(发落点)的连线方向抛掷出去,变可泛指各种进攻性劲力的爆发过程,一般的说来,引、化、拿、发全过程中,引、化兼为蓄劲过程;拿是为由蓄劲转换为发劲的转折点,发则是把这积蓄起来的能量释放出去做功。而无论那个环节,太极劲路都须要保持一种“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我顺人背”和“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用劲特点。其分别的操作特征,这里有《太极推手化引拿发决》一首可供参考:“化人浑身节节松,引宜柔顺手莫重;拿准焦点凭意气,发赖腰腿主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