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太极拳的劲路系统(一)

阮纪正

太极拳所说的“劲路”,主要指劲力的走向。它当然不排斥力量,但又远不止是为量。例如,它还包含有用力的方式、力量的轨迹、双方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完成的功和功率等等一系列东西的总和;而在这背后,则是太极拳家在应敌对抗中所采取的战略选择和战术措施,其中深刻地包含着人的智慧和人格特征。就太极拳劲路本身来说,笔者是按如下三个层次去理解和把握。

一、太极拳劲路的内容和特征

这又可以从劲别(方位特征)、劲属(效应特征)、劲法(操作特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前人和时贤论及此事时,这三个不同的角度都有点儿混滑并交叉平列起来,因而令人费解。现在笔者据自己多年练习的个人体会,并参照前人大量的经验总结,对其区别如下:

所谓劲别,主要指结合手法的劲力走向类型。力量是个矢量,而不是标量,所谓劲走八方,斜、环、上、下、左、右、前、后等,故其可按手法在一个立体座标上的不同方位动态特征而予以区分。通常划分为棚、履、挤、按、采、捌、肘、靠八法。有人认为,肘、靠不属手法,不应包括在内,可另加推、挂两法以补齐人法之数。另有人亦认为,太极拳手法还有闪、撅、节,拿,闭等等,不必定受数之限。但一般认为,这些手法劲别,均可归纳到传统所称的八法之中。

所谓劲属,迹称“劲道”,是指敌我双方在劲别应对过程中,自身通过虚实变换后所形成的综合性效应特征。通常可按轻重、长短、明暗、刚柔等两两成对而又相济互补的基本属性,互相对照予以识别。它包含了主体在运动过程中对时间、距离、位能、势能以及功和功率等等方面的综合利用。这就比前述表示力量外在方位特征的劲别,属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效应特征。

所谓劲法,则是就主体操作特征来提问题的,用以表现劲力内在的运转技巧,因而区别于侧重描述作为力量载体的外在动作的“招法”或“着法”。我们知道,力量跟力量的运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劲法是指力量运用过程中的身体技术方面,包含了对运动过程中各种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重心、合力、分力、动量、力矩、力耦以及杠杆、尖劈、螺旋、斜面、摩擦、滚动、滑动等等原理的综合利用,着意表现身体的技巧和技艺。人们对此描绘较多的有沾粘劲、走化劲、螺旋劲、抖弹劲,此外还有钻劲、截劲、磨盘劲、抽丝劲……如此等等,一般可按其操作特征以及相应的目的效应而大致分出。其总体特征,有领劲点和发劲点的分化,以及由此相应的身体各部分协调整合,因而特别强调一方面“节节松开”而另一方面又“节节贯串”的整体性力量调控发挥。

二、太极拳劲路的训练和掌握

关于太极拳劲路的训练和掌握,前人和时贤已有不少的论述,并在训练项目,训练程序和训练方式上形成一个颇为完整的训练系统。在这里,笔者不想全面分析这个训练系统,而仅就训练方式中的若干要点谈谈认识。这些要点,笔者筛选出来的有自己练习中的“找劲”,老师给学生的“喂劲”,以及拳友相互之间的“摸劲”,这样三种主要逸径。

所谓“找劲”,是自我训练中的“知己功夫”。它把行动走架跟站桩换力结合起来,在动作中寻找、比较和“悉心体认”自己身体上各个力点的情况和变化特征,找到和体认自身肢体最舒服的各种“得力”状态,学会怎样“节节松开”而又“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以至最后“形于手指”地协调、控制和发挥自身肢体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力量和效能。这是自身的“反求诸己”的初步功夫。

所谓“喂劲”,是指在老师帮助下按某种固定程序的适应性力量互动练习。就像母亲一口一口地喂哺婴儿似的,在推手练习中,教师用一些典型劲路一手一手地诱导学生体会各种劲道和攻守应用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品味。通常是老师使出不同的劲,让学生一一感受,反应以知人。然后再让学生使用同样方式在老师身上“发”出,以检验其效应。就操作上说,它包括有“喂”与“被喂”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经历有问答应对的过程。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