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散打训练(一)

范金山

李老师对友和,对敌人却毫不客气。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邢台,一日军军曹幕名来访李老师,要求比试高低。在侧友人多劝李老师不可得罪日人,免遭毒手。李老师为了祖国武术声誉,毫不计较个人安危,凛然应允。交手未过三合,一个“白鹤亮翅”,将该军曹打出丈余,跌倒在地。该军曹大为震惊,赞叹中国武术“真了不起”,1939年秋,有两名伪军在仁义巷口殴打一赶集乡民,周围之人虽很气愤,但迫于日伪淫威,无人敢出头制止。李老师刚好经过,见此情景勃然大怒,挺身而出,斥责伪军不该仗势欺人。两名伪军慑于“太极李”的威名,只好释手,悻悻而去。不久,日伪地方政府派人用重金聘请李老师出面主办习武班。时值战乱,家业凋蔽,但李老师宁受清贫,拒而不受,表现了老武术家的民族气节。为安全计,老师遂移居牛市水台一条小巷深处,杜门湖客,靠开磨房维持生活。

1945年邢台喜获重光,李老师时年五十有七,因久经战乱,身心多感不适,为使武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乃召集门下弟子尽述平生之学,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择人而教。1948年李老师患肠癌不幸逝世,弟子马荣、王陛卿、陈国安、王万庆等继承恩师武德技艺,发奋努力,研习教学,各有建树。其中以陈固安师兄的成就最大。他积多年习拳经验,忠于继承,勇于创新,改革创编了武式太极拳新架和太极枪,太极刀的单练套路;并创编了太极长拳,太极棍以及刀、剑、枪、棍的对练套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固安师兄在党的有关武术政策感召下,在冀豫等地设帐课徒,门下弟子不下千人,成为武式太极拳在北方主要传授者。他教拳之余,还积极著书立论,已出版了《太极棍》和《武式太极拳新架》。1988年11月陈固安师兄和我应邀参加了在广州市举办的“1988年太极拳名家研讨表演会”。当时陈师兄已七十有三,大病之后,依然精神矍铄,身手不减英年,他的拳技受到同行和好客的广州市广大观众的赞许,不少新闻报导都介绍了他的拳技,予以赞杨。使长期流传在北方的武式太极拳第一次博得万里之外的羊城观众赞赏,使近些年很少在公开表演场合有露面机会的武式太极拳的庐山真面渐为人知,固应感谢武林杂志社举办这次大会的感情,但饮水思源李圣端老师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也是不应忘记的。有些文章说武式太极拳是郝月如先生1929年到南京等地教拳后才传出来。这是不真实的。武式太极拳在郝为真师祖中年时就已代师授徒,(有葛福来等),晚年传人更多,著名的有张振宗、韩软贤、范述圃、李福荫(以上为永年人),李圣端,申武魁、李香远(此人为邢台人),孙禄堂等。郝师祖的弟子除孙禄堂先生结合形意、八卦别创一家外,其他有的传人不多(如李香莲、张宗振等),有的从不教拳(如范述圃、李福荫等),惟有李圣端老师中年后在回民中积极普及太极拳,成为武式太极拳系回族第一代武师。李老师是穆斯林,家庭小康,不以教拳为业,一生未离家乡,外地慕名前来邀请的,也多婉言谢绝,故其技,其名,未能广远传播,实为憾事。

我入师门较晚,所学有限,参加革命工作后,又无法研究和教拳,对师门愧无建树。近几年在党的发展武术有关政策的号召下,仅就所知写了些介绍文字,以期对弘扬中华武术,无大太极拳术精尽绵力。

李圣端老师已归道山四十余年,我也花甲已渡,写此短文,以片精之墨,表寸心之丹,略抒对先师缅怀之情。

陈氏太极拳技击性强。特别强调‘化打统一。打就是化”以及“引进落空”、“合即出”、“顺势借力”等战略战术。现在有人练陈氏太极拳没有很好的去体会动作招法作用。使得拳艺难以提高;另外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只是练练拳架。从不接触太极推手活动。著名陈氏太极拳师陈照奎曾经说过:“太极拳推手只是作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锻炼阶段。最后还是要练散打过关”。并不赞成只练定步推手。主张多练活步散手。因此。太极拳散打训练应从以下几点训练。

一、练丹田 拳谚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从技击上讲,气壮必力大,太极拳虽然不以力取胜,但气力乃是一切武术的基础。其方法:每天清晨站在树木多。空气新鲜的空地处练“无极桩功”。面向东站立。两足平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腿微曲,心意稍静片刻。舌抵上腭,以鼻微微吸气,双臂同时随吸气徐徐升起至头顶,两手心相对。然后双手心向下按。这时开始呼气。呼时舌抵下舌根部,用咀呼气,手随呼气。双掌下按,经面、胸部中丹田,再至两胯间放松,反复跃行呼吸、吐纳,升降100次。舌随呼吸而上下颤动。此时口中液增多,津液满口时,可随呼气分几火咽下,心意送入中丹田。津液可变气血,久久练之,可壮大元气,对提高技击散打和健身很有作用。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