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存有 袁南蒙
在我国百花盛开的武坛上,哈尼族武术以其骠悍有力、招式明快,动作紧凑、适应山地等特点,独树一帜。如今,在100多万人的哈尼族中,能继承哈尼族武术传统和风格,并融现代式术为一体,有所创新的,要数云南红河哈民族彝族自治州中学体育教师一一李德祥。
提起李德祥,人们至今还不会忘怀他1986年代表云南省参加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表演哈尼刀的情景。那天,他身着哈尼民族服装,英姿焕发,以一把大砍刀作为兵器,随着身体各关节有节律的挥动,时而劈砍,时而撩挂,刀刀勇猛,式式相承,锐不可挡,利刃过处,寒光闪烁,小李咀里还不时发出“哦嗬嗬”一哈尼族撵山时的呐喊声,倍添声威。这套哈尼刀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翻腾不息的内在劲力,赢得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他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优秀奖。
李德祥出生在哈尼族聚居的云南绿春县,今年32岁是云南省武术协会会员。他从小就迷上了武术,且天资聪慧,气质极好。1976年19岁担任绿春县武术教练。1978年,他考上昆明师范学院体育系,专修武术。在学院里,这位边疆来的哈尼族学生如饥似渴地在识知的海洋里吮吸着、遨游着,除完成正常的作业外,每天早晚坚持苦练基本功,每学一个新动作,都要反复练上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拜访武术名师高手,如著名武术家何福生,沙国政等人,潜心求教,不间断地探索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四年时间,他的功底有了新的长进。1983年,在云南省举办的武术比赛中,他脱颖而出,包揽男子传统拳术、自选拳术、枪术、剑术四项冠军,一时轰动云南武术界。
1985年7月,李德祥调到建水县红河州体育中学当教师,同时负贵州武术队的教练工作。他大展抱负,暗下决心,要把红河州武术运动搞上去。他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武术事业上,凭着数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自编了一套武术教材和严格的训练计划,并根据国家体委和省体委的选材标准,结合当地人的体质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选材标准,在
全州范围内选取了一批反映快、素质好的队员。在训练中,他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规范性、准确性,要求队员每招每式都要精气神结合为一体,体现出强烈的武木意识,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和强度,他还根据队员不同的生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拳种练习,很快培养出一批有气质、爆发力强、不畏强手的武术人材,成为云南武术界的一支劲旅。1986年至1988年,红河队在全省武术比赛中,共获金牌31枚,银牌28枚;其中1987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14枚,成为该年金牌数最多的运动队。队员中有一级武士1人,二级武士12人,三级武士7人;其中有技术全面,在省武术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的白族运动员杨文华,获4枚金牌的女运动员沈跃辉;有擅长剑术,获省剑术冠军,在电影《大凉山传奇》中饰演武林高手的哈尼族运动员李振梁;有骠悍勇猛,获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第六名的张俊杰;年仅11岁的哈尼族小运动员王泽,获州武术比赛4枚金牌;还有4名队员在1988年至1989年两次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的武术比赛。
李德祥热爱武术,有着较强的事业心,是解放后党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哈尼族武术教练。由于他工作出色,先后被评为优秀武术辅导员、优秀裁判员、省武术散打一级裁判员,多次出席省召开的体育工作会议,并于198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事迹或照片先后在《中国新闻》、《武林》、《羊城晚报》等报刊刊登。为了进一步搞好教练工作去年二月,他到北京参加了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举办的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国际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得到了各式太极拳真传名人的指教,取得了优良成绩,成为我国哈尼族第一个掌握四个国际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武术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