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宾
《剑经》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自传世以来,至今四百多年,向被视为棍术之经典,各种利器技击之楷模,临阵对棍之指南。历代以降,均受到武术界的重视和尊崇。
与俞大献同时代的名将戚继光,将俞氏的《剑经》收入他军事学专著《纪效新书》中,并附棍术对打图十四势。使理、法、艺,技俱称绝品的《剑经》,更显得图文并茂添彩增辉。
凡对《剑经》熟读、深悟和加以苦练者,其棍术必精;同时,对武术理论水平之提高,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剑经》是学习中国武术者必读之书,诚为武林人士的怀中瑰宝。
鸿宾习棍垂40年,对《剑经》的研究亦有多年。深感《剑经》是书,条目繁多,初学者尤不易悟其要旨。古语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基于此,现不揣那陋,将自学体会,摄取《剑经》之精要50余条,分门别类,扼要简明地列出,供初学者入门者的参考。并抛砖引玉,请武林耆宿不吝指正。
一,教棍与练棍
“初教滚手直入,次教大粗大揭,亦要直;后教轻态顺势,待对方的棍临身二三寸之地,全用折脚”。(人民体育出版社【明】《减继光·纪效新书》263页)
“凡日间将棍一打一揭自习打揭,俱要有声,日久则自有力。打揭高不过目,低不过膝”。(同书258页)
“棍提起手阳,杀去及打去俱手阴。阴阳最要识透。”(同书259页)
二、力源与发力
“腰力为上,后手力次之,前手力又次之”。(同书259页)
“但凡打敲采洗,俱用后手功夫,故棍不用提起高。今之欲用力打人者,惟恐棍起不高,打不重,盖只有前手之力,无后手之功故耳。”(273页)
“初学者未易语之。后手初曲后直,硬处须悟得,前手腕(查阅《词源》无此字,可能是古之腕字一一编者)须悟得(270页)
三、借力与先至
“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至妙之快矣。盖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于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上乘落,下乘起,俱有之,难尽书。钩、刀、枪、棍,千步万步,俱是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马”。(275页)
“我打他接,我须不与他接着,只是埋下,引他打下我起接,则我为后发先至”。(277页)
“我打不与接着,即转小门挑起进行,亦是后发先至之理。”(277页)
“凡起手要打要杀,俱要在他门内一尺之间,未可将手势发尽。待他赶来伤我,他手势已尽,此时或大或小,或剪或揭,或自大下起接,各将他棍死了,然后进步扁身中栏结尾,无不胜也。法日:后人发,先人至’。知此,决不可一发便要伤入,转使自势发尽,为他人反伤,戒之戒之”。(257页)
俱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既要快便,又要似进实退,而后进则大胜矣”!(273页)
四、步法与拍位
“转阴阳不可太早,随时一下乃不费力,明之明之。折脚不如直入。”(271页)
“又有闪退法,有跳退法。前足先起,或齐起,要知采与牵不同。要在哄使虚乘之”。(263页)
当“此当”字,如曲中之拍位,妙不可言。
上 起故赞之日:‘我厄他傍,前手直当,后直加拔有神在中。学到此,一贯乎万矣”。
“千千万万步俱有拍位”。(271页)
“我想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个字,妙之至也圆前言拍位都是此理。”(275页)